病因
1.遺傳因素
生物學研究發現,本證具有家族聚集現象,有遺傳史者占12%,具有焦慮素質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雙生子焦慮症的同病率可高達50%,這些都說明分離性焦慮症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
2.社會文化因素
許多焦慮症兒童來自中等或中等偏上社會層次的家庭,但50%~75%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常來自單親家庭。在家過分受溺愛,不與外界接觸,過分保護,事事包辦、處處代勞,從而使小兒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和對家人的過分依戀。
3.生活事件影響
在出現分離性焦慮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為誘因,常見的生活事件為與父母突然分離,家庭矛盾衝突、父母生病、離異、去世等,或入托、入學、轉學、遷居等或在幼稚園、學校受挫等。
臨床表現
最早發生於嬰兒6~9個月的時候,會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發生警覺並拒絕接近。至3歲後,當小兒理解與依戀的人分離是暫時性的,這種正常的焦慮便消失了。核心症狀是患兒與主要依戀人或家庭分離後表現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反應。分離性焦慮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最初表現為反抗、哭鬧、拒絕他人、表現極端痛苦;發展到無助、冷漠、傷心、失望;最後患兒似乎變得“正常”,對與依戀對象的分離表現漠然和無動於衷。一般直到患兒拒絕上學或有軀體不適才就診。
不同年齡表現形式不同。幼兒期主要表現為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大哭不止、抓住親人不放、打滾、不能接近等。5~8歲患兒則常出現無根據的擔心,如親人會離開、自己發生危險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願離開親人,不去幼稚園或拒絕上學或去其他地方。9~12歲患兒主要表現對分離的過分苦惱。分離前擔心即將來臨的分離、分離時痛苦、依依難捨,分離後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常見的是軀體症狀。如嘔吐、腹痛、頭痛等,75%的患兒表現有拒絕上學行為。
伴發症狀可見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症狀,如心慌,胸悶,尿頻,尿急等。易出現食慾減退、胃腸功能紊亂,或呈營養不良容貌,入睡困難、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
檢查
一般胸片、B超等常規檢查無特殊發現。
診斷
一般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CCMD-3),分離性焦慮症的標準如下:
1.症狀標準
(1)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遇到傷害,或害怕依戀對象一去不復返。
(2)過分擔心自己會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住院,以致與依戀對象分別。
(3)因不願離開依戀對象而不想上學或拒絕上學。
(4)非常害怕一人獨處,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寧願待在家裡。
(5)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願意或拒絕上床就寢。
(6)反覆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
(7)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退縮。
(8)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覆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症狀,但無相應軀體疾病。
2.嚴重標準
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受損。
3.病程標準
起病於6歲以前,符合症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1個月。
4.排除標準
不是由於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分裂症、兒童恐懼症及具有焦慮症狀的其他疾病所致。
鑑別診斷
1.正常分離性焦慮
部分幼兒初次與依戀對象分離,會產生焦慮和迴避行為,但經過一段時間會自行緩解。
2.廣泛性焦慮症
患兒焦慮的範圍大,主要是對自己的能力、外貌及所做的事過分擔憂,而分離性焦慮症卻主要因分離所致的焦慮。
3.強迫症
此症患兒在離家時也可有焦慮,但這常是一種特殊的強迫或儀式樣症狀。這類患兒因此不願離開家庭。此外,強迫症患兒也有擔憂父母安全的焦慮,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即使父母在眼前也不能解脫,而且患兒還會害怕自己對父母有侵犯性的衝動行為。
4.學校恐怖症
兒童在學校中有意外創傷後,產生害怕學校環境而拒絕上學,這與年幼兒童分離性焦慮而拒絕上學是有區別的,後者是因為害怕分離所致。
5.兒童孤獨症
患兒同時具有交往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重複的言行。
治療
1.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主要針對兒童的異常行為和內心矛盾進行。採用系統脫敏法、情景再現和處理意外事件等方法,即逐漸使患兒接近害怕的情景。行為消退法,對患兒不適當的情緒、行為反應不予關注,不予強化,使之逐漸減弱以致消失。家庭治療,即幫助父母以適當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焦慮,調整父母與兒童的關係。
2.支持性心理治療
儘快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對幼兒採用非語言交流形式,給予撫摸等減少陌生感。學齡前兒童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學齡兒童重點以語言交流為主,尊重患兒的人格與自尊心。
3.生物反饋治療
適合於年長兒,通過放鬆訓練,緩解焦慮。
4.藥物治療
當心理干預和行為治療不理想時,可以輔以藥物治療。SSRIs(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療效肯定,被認為是治療兒童分離性焦慮的首選藥物。當SSRIs類藥物療效不理想時,可以套用TCAs(三環類抗抑鬱藥)類藥物。
預後
大多數患兒預後好,能夠適應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縱向研究著重於患兒的拒絕上學症狀,年幼兒童早期發病的預後較好,一般能較早回到學校;而青少年兒童在發病時伴有其他症狀如學習困難,則預後相對比年幼兒童差一些。兒童分離性焦慮症是成人期焦慮症的高風險因素。
預防
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為母親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諮詢,消除家庭環境或親職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點或神經質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