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經濟學

免費經濟學

“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是指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或者將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同名的還有《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書籍《免費經濟學》(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初始套用

免費經濟學免費經濟學

1903年,滿腦子烏托邦式幻想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Gillette)已年近五十,卻渴望成為一個發明家。他花了四年時間發明的可更換刀片式剃鬚刀,在最初銷售的這一整年裡,只賣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但接下來,吉列做的事情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他以極低的折扣將數百萬副刀架賣給美國陸軍,以期這些士兵退役還家後,可以變成吉列的忠實用戶。

軍隊自然將刀架當作生活必需品發給了士兵們。他將刀架賣給銀行,讓銀行作為禮品來送給新開戶的客戶。他設法將刀架和幾乎所有商品都捆綁在了一起——從綠箭口香糖到紅茶茶包,不一而足。僅僅又過了一年,他就已經售出了9萬副刀架和1240萬枚刀片。

理論支持

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何以搖身一變成為數字經濟學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數學家安東尼•庫爾諾出版了如今被視為經濟學名著的《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儘管在當時並不為外界稱道)。在這本書中,他嘗試著提出了公司競爭的經濟學模型,並且在經過大量數學推算後得出結論:公司間的一切競爭關係都與他們生產產品的數量有關。如果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個生產碗的工廠,而另一家公司也想開辦一個生產碗的工廠,那么就要注意避免產量過剩,因為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多將造成價格下跌。無論如何這兩家公司都會不約而同且各自獨立地規劃產量,以儘可能使價格保持高位運行。
這本書很快就被外界遺忘了,即使對最具啟發意義的著作而言,這也是常有的事兒。當時在法國經濟圈占主導地位的法國自由學派對庫爾諾的理論並不感興趣,這無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喪。(不管怎么說他的學術生涯成就卓著、獲獎無數,他於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後,後輩經濟學家重讀《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這一經典著作,並得出結論認為庫爾諾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視,他們呼籲重新對庫爾諾提出的競爭模型進行研判。
1883年,法國數學家約瑟夫•伯特蘭德決定對《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一書做出恰當評判。伯特蘭德討厭這本書。實際上庫爾諾得出的所有結論無一正確。的確,伯特蘭德認為庫爾諾將產量確立為左右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這一做法過於武斷,以致他半開玩笑地將庫爾諾的模型重新界定為價格而非產量是決定競爭關係的關鍵變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來他竟然發現了一種堪稱簡潔的模型(即使並非特別簡潔)。
伯特蘭德認為相比限制產量以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價格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確實,他們嘗試著相互壓價直到價格僅比產品成本稍高,這種做法被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而且,如果正如維星百科在介紹庫爾諾時所言,“更低的價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過了。
伯特蘭德的競爭理論可以被簡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當然,在當時並不存在那么多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性市場,至少與這些數學模型界定的情況差別很大,因為各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不存在產品分化)且企業相互間無串通行為。因此,其他經濟學家把他們歸入試圖以一種並非必要的方式將複雜的人類行為與各種剛性平衡對號入座的理論家之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隨著另一場學術爭論的興起,上述兩派經濟學家的爭吵已經被人們遺忘。
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步入20世紀且市場競爭性日益增強、市場可度量程度不斷增加,各路研究人員重又開始關注庫爾諾和伯特蘭德這兩位觀點相佐的法國佬。一代一代的經濟學研究者皓首窮經試圖弄清楚庫爾諾競爭模式更適用於哪些行業而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又適用於哪些行業。我將省略其中的細節,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市場類型中,在哪一類市場中易於獲得更多的原料,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就更勝一籌,價格往往就與邊際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於如今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具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伯特蘭德的競爭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學術界興趣,這是一個各項服務和產品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的模型。在網際網路上,信息就是商品,而產品和服務很容易被複製,我們看到伯特蘭德競爭模型正以一種甚至會令伯特蘭德本人震驚的方式發揮著作用。
如果“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市場規律,那么免費就不只是選項之一,它是無可迴避的終點,它是經濟規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長期與它進行抗爭!但是請稍等。軟體難道不是另一個邊際成本接近零的市場?難道微軟公司沒有向用戶收取數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軟體使用費?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那么這又如何與伯特蘭德的理論相符?
答案在於“競爭性市場”。微軟創造了一種能從網路效應中獲利頗豐的產品:用某種產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採取同樣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這樣的作業系統為例,最流行的作業系統能吸引大多數軟體開發商創造大多數能夠在其上運行的程式。而以Office為例,由於你希望能與其他人已分享檔案,因此你傾向於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式。
這兩個例子都易於造成贏家通吃的市場,這就是微軟成就壟斷霸業的方式。而且當你得到一項壟斷權時,你可以收取“壟斷租金”,也就是說裝在一個標有“Office”標誌盒子裡的兩張塑膠光碟售價300美元,而製造這些光碟的實際成本只有一到兩美元。

改變中的“免費”

成本轉移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給後世的商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提供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得近乎免費)的平台產品,然後通過耗材、或者補給、或者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比如,中國移動會免費送你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後兩年你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台咖啡機放在你辦公室里,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印表機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幣,但列印墨盒正是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麼PlayStation3遊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售價是個大笑話——遊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於從第三方遊戲軟體中的分成,索尼卻忘了本似的執著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
但在《連線》雜誌主編、《長尾理論》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來,過去100年來這種模式不過是前奏,真正的免費經濟時代直到現在才算是拉開了帷幕。事實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現代經濟學上早被“交叉補貼”的標籤給釘住了:免費獲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錢;或者免費獲得一個商品,但需要支付後續服務。
但在新的“免費經濟學”下,越來越多的東西會變得不要錢。是的,中國製造讓美國人買上了越來越便宜的商品,但美國人現在想要提供不要錢的。
成本降低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稱的“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不再是交叉補貼那么簡單。其基礎不是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了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而是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準確地說,是提供免費商品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當然,沉沒成本還是有的,但由於技術的發展,服務/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觸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戶,其沉沒成本可以因此攤得很薄,而每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用戶新增一項服務的邊際成本則在急速朝零靠攏。
是不是很理論?想一想谷歌(Google)吧。這家公司的伺服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攢的,據估計有60萬台機器在一個“伺服器農場”(serverfarm)里同時運轉,通過寬頻網際網路,為全世界的網路用戶提供搜尋、郵件、地圖等服務。對於谷歌來說,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Gmail用戶新增1GB位元組的存儲空間所需增加的成本幾可不計。所以,你看到,谷歌2004年愚人節推出的Gmail免費網路郵件服務的空間高達1GB,而當時雅虎25MB(1GB的1/40)信箱還需要你交錢才能用。從那之後,Gmail的空間容量每秒鐘都在增加,現在已經達到了5GB。
免費的當然不止是谷歌和Gmail服務,紐約時報過去28年來的報導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費從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費創建、編輯Word和Excel文檔,無需花3000多元人民幣去購買微軟的Office套件。全世界遊戲產業增長最快的是免費的網頁休閒遊戲——史玉柱的《征途》和陳天橋的《傳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補貼的代表者,當然也可以視作免費經濟時代里的一種基礎模式,因為它們的前提也是每用戶邊際成本的降低。

網際網路的免費

只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網際網路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谷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體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網際網路為承載平台來提供。
充裕經濟學
克里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眾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經濟學》,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原來只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準確配對,現在試圖描繪的,則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裡,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向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積體電路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晶片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產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制,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頻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向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像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位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決策機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注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8年前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谷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注意力),那么在搜尋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注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創造客群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只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谷歌、亞馬遜、eBay來說,伺服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產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只是在網際網路領域裡還能解釋清楚一點——谷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路媒體代替報刊雜誌、谷歌檔案代替微軟Office,似乎只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體業會參與這個遊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里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產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線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著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眾/聽眾,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客群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裡獲得收益。因此,谷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儘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家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么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谷歌有著天然的聯繫。“我們都是在創造客群。”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谷歌的搜尋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尋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產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谷歌殊途同歸。他們向自己的產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畫將物理產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谷歌——移動網際網路上的谷歌。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只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儘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誌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客群後,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客群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只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產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六個種類

安德森認為,免費經濟學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目前來看,無外乎以下六個大類——
增值服務收費
免費:網路軟體和服務
面向:初級版用戶
最常見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軟體、服務或內容分為幾類,既有免費的(free),也有收費的(premium)。Freemium模式的思路是,99%的用戶選擇免費版,只要有1%的付費用戶就可以支撐整個業務。因為服務那99%用戶的成本已趨近為零
廣告
免費:內容、服務、軟體,以及其他
面向:所有人
雅虎廣告條按頁面訪問數收費、谷歌文字廣告按點擊數收費,亞馬遜的相關產品廣告按交易收費,現在Facebook開始按連線數向廣告主收費……免費產品/服務吸引大量興趣和需求特徵非常明確的用戶,他們正是廣告主所要抵達的人群
交叉補貼
免費:任何一個會讓你掏錢購買其他商品的免費東西
面向:所有願意最終掏錢的人
“免費的午餐”一詞的來源就是19世紀初年美國舊金山的酒廊,他們只要你掏錢買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頓免費餐食。移動運營商的“預存話費贈手機”活動,也是此理。驅動用戶消費的所謂低價,不過是心理因素,而非真實成本
零邊際成本
免費:可以極低成本散發給所有人的任何東西
面向:所有人
經濟學已經證明了,只要獲取、複製和傳播某種產品無需成本,那么無論是立法、宣傳、還是限制音樂複製的技術,都無法阻止盜版MP3泛濫。一些藝人已開始提供免費歌曲下載,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演出、廣告代言等等
勞動交換
免費:網站和服務
面向:所有使用這些網站和服務創造新價值的用戶
需要你答幾個小題就能免費瀏覽的色情網路圖庫,用戶自創內容的Digg網站、雅虎知識堂等,都採用這種模式——只要你參與,或者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創造一些對他們有用的信息,你就可以免費獲得服務。
禮品經濟
免費:開源軟體,或者用戶自創的內容
面向:所有人
免費贈送二手貨,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撰寫維基百科詞條以供陌生用戶免費閱讀……利他主義在數字時代有了更新的意義:個體的行為可以比以往製造範圍巨大的影響力。“共享”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