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伊朗東南部最大城市,克爾曼省省會。位於庫赫魯德山東南。人口23.9萬(1982)。城外有大片農田與花園,用水依靠坎爾井。始建於三世紀,長期為波斯灣、呼羅珊、馬克蘭之間的貿易中心。十二世紀後屢遭破壞。十九世紀恢復。為拜火教在伊朗的兩個主要中心之一。交通樞紐,古姆-扎黑丹鐵路和克爾曼-阿巴斯港鐵路(未完成)都經過這裡。有棉紡織、水泥等工業與銅製藝術品生產。地毯質量與花式聞名世界。歷史
早在西元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的建立者阿爾達希爾一世就在今日的克爾曼建造了一座防禦性堡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貝赫達希爾,就是今日克爾曼城的雛形。642年納哈萬德戰役之後,波斯被阿拉伯帝國征服,貝赫達希爾落入穆斯林之手。起初,貝赫達希爾與世隔絕,只準哈瓦利及派(伊斯蘭教的非主流極端派別)和瑣羅亞斯德教徒定居,但698年該城的哈瓦利及派消失了,到725年該城大部分居民都是穆斯林了。8世紀時,該城以克什米爾羊毛圍巾和其他織品聞名。
9世紀20年代後,阿拔斯王朝對該地區的控制力削弱,該城先受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白益王朝控制,10世紀晚期後又被伽色尼王朝的馬哈茂德·伽色尼蘇丹征服。一些觀點認為,10世紀時貝赫達希爾改名為“克爾曼”。
11到12世紀,克爾曼受征服阿曼和法爾斯的塞爾柱帝國統治,但事實上依然是獨立的。當馬可·波羅於1271年來到這裡時,克爾曼已經成為連線波斯灣地區與呼羅珊和中亞的重要的貿易商業中心了。但是後來,克爾曼不斷受到外來入侵者的掠奪,一直到薩非王朝時期才又興盛起來,這裡產的地毯遠銷英格蘭和德意志。
1793年贊德王朝的盧特夫阿里汗擊敗了卡扎爾王朝,於1794年占領了克爾曼。但不久,卡扎爾人的首領阿迦·穆罕默德汗圍攻克爾曼,六個月後城破。穆罕默德汗憤怒於克爾曼人對盧特夫阿里汗的支持,將城中所有的男性居民殺死或弄瞎,挖出的20,000隻眼球堆在勝利者穆罕默德汗的面前,婦女和孩童被賣為奴隸,克爾曼城在90天后被毀。
如今的克爾曼城是於19世紀在老城的西北面重建的,但20世紀之前一直沒有恢復原來的規模。
居民
克爾曼的大部分居民屬什葉派穆斯林,也有一小部分信奉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
1996年克爾曼人口為385,000,而2005年上升到533,799。
地理特徵
克爾曼位於伊朗中南部盧特荒漠邊緣的高地上。氣候
克爾曼的氣候多變,很多區被群山環繞,而北部地區位於乾燥的荒漠中,南部地區則處於氣候適宜的高地上克爾曼的平均海拔為1755米。總體來說克爾曼城的氣候還是較適宜的,年降水量為135毫米。因為離盧特荒漠較近,克爾曼的夏天很熱,春天經常會有沙塵暴。而在其他季節里,克爾曼的氣候還是比較涼爽的。
地質特徵
對於伊朗的古生物學家來說,克爾曼一直被認為是化石的天堂。2005年這裡發現了新的恐龍的足跡,為古生物學家了解當地的歷史帶來來新的希望。
自然資源
克爾曼省的礦產資源包括銅和煤。
經濟
織毯業是克爾曼的主要產業之一,在克爾曼織毯是一項古老的傳統,這裡的地毯舉世聞名。在克爾曼發現的地毯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證明了克爾曼織毯業的優勢地位。
克爾曼也生產棉布和山羊毛圍巾,還建起了一些現代化的工廠如紡織廠和磚廠。
文化
克爾曼擁有豐富的古代建築遺蹟。考古名城吉羅夫特位於克爾曼南郊,是吉羅夫特文化的誕生地。
政治
克爾曼的政治受前總統阿里·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影響,他的弟弟、前副總統穆罕默德·哈什米·拉夫桑賈尼和另一位前副總統海珊·馬拉什都出生在克爾曼近郊的拉夫桑賈恩。
教育
克爾曼沙希德·巴霍納爾大學是伊朗頂尖的科研機構之一,克爾曼的其他大學有:
克爾曼醫科大學
克爾曼伊斯蘭自由大學
克爾曼哈吉納賽爾高等教育中心
克爾曼火車站
克爾曼是首都德黑蘭通往南部重要城市阿巴斯港和扎黑丹的必經之地。克爾曼機場是伊朗國內主要機場之一,有每日或每周的航班飛往德黑蘭(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阿瓦士、亞茲德、伊斯法罕(沙希德·貝赫什提國際機場)、阿巴斯港、馬什哈德(沙希德·哈希米內賈德國際機場)和設拉子(沙希德·阿亞圖拉·達斯特蓋卜國際機場)。伊朗全國鐵路也經過克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