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卿

光祿卿

光祿卿,官名。南朝梁天監七年(508)改光祿勛置,十一班,位列十二卿,掌宮殿門戶及部分宮廷供御事務。有丞、功曹等屬官,領守宮、黃門、華林園、暴室等令。陳因置,三品、中二千石。北齊置為光祿寺長官,因稱光祿寺卿,後世從之。掌宮殿門戶、帳幕器物、百官朝會膳食等,三品。隋唐沿置,從三品。唐高宗、武則天時,一度隨寺改稱司宰正卿、司膳卿。北宋初為三品寄祿官,元豐改制後始為職事官,從四品。南宋隨寺省。遼改置崇祿寺卿。元宣徽院置,員數一、二不定,延祐七年(1320)定置四人,正三品。明兼掌皇室膳食,職事繁重。雖聽於禮部,又受尚膳監宦官監督。初定正四品,後改從三品。洪武八年(1375)一度隨寺改稱光祿司卿。清置滿、漢各一人,職輕事簡。光緒三十二年(1906)隨寺省。

歷史沿革

隋開皇三年(583)廢光祿寺入司農,十二年再置,仍設卿、少卿等官,專司皇室膳食,轄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南朝梁改光祿勛為光祿卿,掌宮殿門戶。北齊稱光祿寺卿,除宮殿門戶外,兼掌皇室膳食、帳幕器物。唐沿隋制。高宗一度改光祿寺卿為司宰寺卿,武則天又一度改為司膳寺卿,後均復舊。歷代沿置,清末廢。

官署名

簡介

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勛。東漢末復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以後廢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晉書.職官志》:“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參閱《通典.職官七.光祿卿》。隋領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唐改餚藏名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內酒坊、油醋庫等機構。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醞局等,隸宣徽院。明、清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併入禮部。

光祿卿職責

光祿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備而謹其出納之政,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祭祀,共五齊、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籩豆、簠簋、鼎俎、鉶登之實,前期飭有司辦具牲鑊,視滌濯,奉牲則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禮畢,進胙於天子而頒於百執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元祐三年,詔長、貳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監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於光祿,而寺官未嘗臨視,請大祠以長貳、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監視宰割,禮畢頒胙,有故及小祠,聽以其屬攝。”從之。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祿卿、少,皆為寄祿。元豐制行,始歸本寺。中興後,廢併入禮部。

光祿卿設定

光祿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總太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凡祭祀,省牲鑊、濯溉;三公攝祭,則為終獻。朝會宴享,則節其等差。錄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光祿寺曰司宰寺。武后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

△太官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掌供祠宴朝會膳食。祭日,令白卿詣廚省牲鑊,取明水、明火,帥宰人割牲,取毛血實豆,遂烹。又實簠簋,設於饌幕之內。有府四人,史八人,監膳十人,監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

△珍羞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祭祀、朝會、賓客之庶羞,榛栗、脯脩、魚鹽、菱芡之名數。武后垂拱元年,改餚藏署曰珍羞署,神龍元年復舊,開元元年又改。有府三人,史六人,典書八人,餳匠五人,掌固四人。

△良醞署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五齊、三酒。享太廟,則供郁鬯以實六彝;進御,則供春暴、秋清、酴麋、桑落之酒。有府三人,史六人,監事二人,掌醞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觶百二十人,掌固四人。

△掌醢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醢醯之物:一曰鹿醢,二曰兔醢,三曰羊醢,四曰魚醢。宗廟,用菹以實豆;賓客、百官,用醯醬以和羹。有府二人,史二人,主醢十人,醬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掌固四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