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中國區域史研究中,西北史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推動中國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必須加強區域史的研究;而要提高區域史研究的水平,也必須充分吸納通史研究的成果。只有如此,方能豐富中國史研究的內容,推動中國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周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其發起來的禮儀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及社會生活格局。而這個朝代的興起卻經歷了數代周氏先祖的努力,有周族奠基人物棄、名顯北豳的聖人鞠陶、周道之興的奠定者公劉等,他們發展了先周及周王朝的文化。
本書以田野調查的手段,大膽構想,小心求證,將文獻資料、歷史文物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從歷史的、文化的、語言的三個方面,對周族在慶陽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諸方面的活動,作了較全面的考察和論證。全書共分十二章,一至八章是對先周歷史的闡釋;九至十章是對隴東民俗中豳文化的研究;第十一章是對先周語言的考察。在全書論述過程中,作者還著眼於實際調查研究,不拘泥於歷史陳說,對先周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新的詮釋,並對先周歷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奠基周族的傳奇人物棄
第一節 棄的出生和神化
第二節 棄出生地邰及其母有邰氏女
第三節 棄對我國農業的偉大貢獻
第四節 棄對大禹治水成功做出的貢獻
第五節 堯舜俊德對棄的影響
第二章 竄於戎狄謀求再生的不窋
第一節 棄與不窋的關係及先周譜系
第二節 不窋自竄戎狄之間的動因
第三節 不窋自邰遷往慶城縣“不密城”
第三章 名顯北豳的聖人鞠陶
第一節 慶陽地區對於周先王的稱呼及傳說
第二節 麻線杜家村的“老公祠”和鞠陶
第三節 鞠陶對慶陽地區制陶業的貢獻
第四節 鞠陶在水利上的作為
第五節 鞠陶對農業的貢獻
第四章 周道之興的奠定者公劉
第一節 公劉之遷及關於這個問題的論爭
第二節 “豳”“邠”來由及其演變
第三節 《大雅·公劉》與寧縣的地形名物
第四節 公劉自慶城縣遷寧縣的戰略目的
第五節 民俗文化中的公劉及周先王
第六節 史志關於公劉在寧縣的記載
第五章邠國的勢力範圍及先周社會的面貌
第一節 《公劉》《皇矣》中有邠國的方位和地點
第二節 慶陽地區周文化遺址對古邠國的確證
第三節 邠國的存世時間及勢力範圍
第四節 周族與商朝的關係
第五節 周族與戎狄的關係
第六節 《豳風·七月》反映的先周社會
第六章 周族政治命運的決策者古公亶父
第一節 關於《大雅·綿》中的“土”水
第二節 古公亶父遷岐是政治戰略大轉移
第三節 關於先周的三地之說
第七章 為周族開疆闢土的軍事戰略家王季
第一節 季歷與太伯、虞仲
第二節 季歷嗣位首戰建立新基地
第三節 季歷第二戰伐義渠收復先王故地
第四節 季歷第三戰橫掃西北如卷席
第八章 德威並施取天下的文王昌
第一節 文王昌的個人品質
第二節 文王昌的政治才能和謀略
第三節 用軍事手段解決根本問題
第四節 文王與《周易》
第五節 十餘代人完成的天子夢
第九章 隴東民俗中的豳文化(上)
第一節 寧縣“餱餱”與“乃裹餱糧”
第二節 環縣窖冰與《豳風·七月》中的“凌陰”
第三節 蟋蟀的今昔
第四節 “田唆第”與“田唆至喜”
第五節 寡婦拾麥與“伊寡婦之利”
第六節 寧縣的“南畝社”與“饁彼南畝”
第七節 “鎬”“方”“涇陽”及“大原”
第八節 “京”與寧縣玉米樓
第九節 寧縣的九陵水與九位周先祖
第十章 隴東民俗中的豳文化(下)
第一節 先周的音樂
第二節 “周禘行宮”與楠祀
第三節 寧縣的“打春”與周人“迎春”
第四節 正月初一的“出行”與周人元旦祈谷
第五節 社火中的“春官”與《春官宗伯》
第六節 “醜公”“醜婆”與社神
第七節 祖、神主、墓碑
第八節 屍和圖影
第九節五色糧食鎮宅鬼與隴東人的先農為宗
第十一章 先周語言與寧縣(隴東)方言
第一節 語言是先周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節 寧縣(隴東)方言與《詩經》語言的比較
第三節 寧縣(隴東)方言保存先周語言的原因
第四節 對深入研究寧縣(隴東)方言的建議
附章
第一節 神農氏與仰韶文化——從慶陽地區的仰韶文化談起
第二節 中國人文地理三階段模式——武王建國與關中的王霸之氣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