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喇嘛塔

喇嘛教所特有的佛塔。喇嘛教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即西藏密宗,在西藏盛行之後,得到元朝統治者的提倡而逐漸推廣,一直傳播到當時的京城大都(今北京市),嘛塔也就隨之在各地興建。

元、明嘛塔

這種塔的建造一直延續到清代。嘛塔最多的地區,為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北京、承德也較為多見。

現存元、明喇嘛塔的代表作,首推至元八年(1271)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興建的元大都西城之釋迦舍利靈通之塔。該塔元時屬大聖壽萬安寺,明時稱為妙應寺。塔位於寺院中軸線上,是建築群的主體。該塔為磚造,通體用石灰粉妝,俗稱“白塔”,高 50.86米。塔的基座平面呈“凸”字形,上面置複合“”字形須彌座二重,其上為碩大的覆蓮承托的瓶形塔身,上部塔頸作相輪狀,稱作“十三天”,頂端天蓋上原置寶瓶,現在上面是一座小嘛塔。

明、清兩代也大量建造喇嘛塔,因教派改變,塔式也略有不同,如基座多為方澀數層而不用蓮瓣,塔身、塔頸比例修長,天蓋上累迭月盤等。明代建造的嘛塔,最傑出的是西藏江孜白居寺班根塔,這座塔的基座為藏式佛寺門廊式樣,層迭而上,各層設有小龕室,其內繪塑佛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