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概況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鎮土城行政村北。北鄰G110國道,南靠黃旗海生態保護區,西距烏蘭察布25公里。 城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2"22.0",北緯 40°57"19.0",海拔高程為1307米。城址坐落於陰山南側黃旗海盆地的東北部,其東北鄰近丘陵山地。城址地勢平坦,東臨磨子河,北部有110國道公路,G6高速公路東西向在城址的中部穿過。1988年6月,集寧路古城遺址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古城最早建於金代,後被元朝利用,是當時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最終毀於戰爭。2002年~2005年,考古人員曾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量金、元時期的瓷器,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前所未有。2011年起,考古人員再次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
歷史及規模
元代集寧路古城城內曾有公元1312年(皇慶元年)所立《集寧文宣王廟學碑》。1988年06月,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40m,東西寬640m。 古城東、北牆保存較好,寬 5-6米,殘高0.5-2.5米。西、南牆破壞嚴重,已模糊不清。東、西牆各設一門,東門位於東城牆北段,外置方形瓮城。西門設在西城牆中段,外置馬蹄形瓮城。南門情況不詳。城內道路六縱七橫,將古城分為三十一個單元,城內北部正中有一大型的建築台基,台基南部為市肆遺址,城外西側有一條南北向的道路直通西門瓮城。城內地層堆積東淺西深,文化層厚1.5-5米;遺蹟豐富,有大量的房址、灰坑(窖穴)、水井、道路、墓葬、瓮棺葬、窯、窖藏等,遺蹟間疊壓打破關係較為複雜。古城內現闢為耕地,地表散見大量的陶瓷片、石柱礎、石臼及磚瓦等建築構件殘塊。2002年4月至2003年11月,為了配合集-老高速公路建設,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內高速公路建設地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2045平方米,共發現房址91組、灰坑(包括窖穴)822座、灰溝110餘條、水井22眼、道路9條、窯址23座、墓葬11座、瓮棺葬4座、窖藏34座,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各類器物。其中完整瓷器200餘件、可復原瓷器7416件、陶器877件、金銀器10件、銅器351件、鐵器268件、骨器456件、銅錢36849枚、其它石器、木器等各類器物2000餘件。
這些遺蹟、遺物的出土,為研究元代的城市制度、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物資料。
毀城之謎
元代集寧路古城面積大致為1平方公里左右,最早建於金代,後被元朝所利用,當時這裡是金代同漠北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要地區。這個曾經是貿易集中地的古城毀滅的原因令人費解;2004年,集寧路古城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在前面的工作中,考古隊挖到了不計其數的屍骨、銅錢和瓷器。
公元1351年,直接針對元朝政府的農民戰爭——紅巾軍起義從集寧路橫掃而過,他們是否因風聞集寧路的富庶而在這裡實行劫掠,尚無從考證。然而,這場戰事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戰爭過後,居民陸續返回集寧路,他們收拾戰場,掩埋屍體。
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別人在戰前掩埋的財物。一切重新回到了軌道。10年之後,居民們又聽到了戰火的訊息。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堅信,有朝一日還能回到這裡重建家園,於是他們儘可能地掩埋那些無法帶走的財物,等待戰爭過後再次取回。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見到這些東西了,因為,迫使他們再次離鄉背井的,是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火,明朝的歷史從此翻開。
明朝政府和逃離北方的北元政府進行拉鋸戰期間,集寧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軍作為軍事防禦基地鎮守著,沒有人知道集寧路的存在。
二百多年以後,明朝開始採取以守為攻策略,把北邊防守衛所全部撤到關內,集寧路從此成為明朝長城外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方,無論漢人還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沒有來到這裡。
曾居住在集寧路古城的人們,早已不知逃離到了何方,而經歷戰火遺留下來的一切,逐漸被野草覆蓋,一座城池,從此消逝。
考古發現
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邁進,人們也從未忘記對歷史的追溯,2002年,內蒙古考古隊在察哈爾右翼前旗土城子村勘察地形,根據古代地圖所示,這裡就是一個名叫集寧路的古老城市。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集寧路古城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2045㎡,共發現房址91組、灰坑(包括窖穴)822座、灰溝110餘條、水井22眼、道路9條、窯址23座、墓葬11座、瓮棺葬4座、窖藏34座,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各類器物。其中完整瓷器200餘件、可復原瓷器7416件、陶器877件、金銀器10件、銅器351件、鐵器268件、骨器456件、銅錢36849枚,其它石器、木器等各類器物2000餘件。這些遺蹟、遺物的出土,為研究元代的城市制度、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實物資料。
據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考古隊隊長,內蒙古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永志介紹:2002年夏季,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考古隊員們發現一個深埋於地下、盛滿了東西的大陶瓮,在集寧路古城遺址,這還是頭一次發現如此完整的窖藏。“有銅鏡,有龍泉窯的高足碗,還有一些鐵器,以及零星的瓷器。這也是在偶然的發掘過程中發現的第一座比較完整的器物窖藏。這座窖藏的發現,對於現場的考古工作人員來講,無疑是打了一針興奮劑,這讓考古隊感覺到,集寧路古城城內應該還分布有很多類似的窖藏。”
在集寧路古城遺址里,陸續出土了大量碎瓷片,這裡包含了中原七大窯系的瓷器,而青花瓷的出現無異於在青花瓷的歷史上又增添了一個亮點。
青花瓷的創燒在學術界通常認為是在元朝延右年間,即14世紀初,而在集寧路古城出土的青花瓷卻顛覆了這一傳統認識。陳永志說:“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器,從器形、釉色、胎釉裝飾及畫面構思等諸多方面看,其燒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元朝爆發了紅巾軍起義之後,全國各地其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352年,生產青花瓷器的江西景德鎮也覆巢無完卵,到公元1354年(至正十四年),元朝在江西的各地方政權次第垮台。沒有政府強有力的管理和穩定的社會秩序、生產秩序,不可能燒制出質量上乘的青花瓷器,特別是燒制高質量青花瓷器所需的鈷料必須從國外輸入,戰亂必然會給原料供應帶來難題。另外,當時南北交通因各地農民起義而被阻斷,這批珍貴且嬌貴的青花瓷器很難在戰火紛飛中運至北方草原地區。”
陳永志進一步推斷說,從景德鎮到位於漠北草原的集寧路,距離數千公里,人畜輾轉運輸,一路坎坷,保守估算,路上所用時間至少三五年,再結合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的紀年瓷器,最晚的年號為後至元。由此推斷,這批工藝成熟的元青花瓷器為公元1341年之前(至正年初之前),上溯至大約公元1313年前後(延祐年間)的產品。以此為基礎,結合考慮瓷器燒造技術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從而推斷元青花瓷器極有可能創燒於公元1313年之前(延祐之前)的公元1264年間(至元年間),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蘊不禁讓世人為之驚嘆。 曾入選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在2005年的考古中又有諸多新發現,尤其是再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
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紅星介紹,2005年06月~11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集寧路古城遺址進行了連續第4年的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3500㎡,發現房址12組、灰坑45座、灰溝6條和窖藏3個等,出土了瓷器、陶器、銅器、古錢幣等各類器物470餘件。
其中,出土的181件完整或可復原瓷器引人注目。這些瓷器分屬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等多箇中國古代窯系。在出土的大量瓷器中,一件景德鎮窯系的青白釉鳥食罐最為珍貴。此鳥食罐近似一個海螺造型,口沿趴著一個祼體的小人,通體青白色、明潔光亮,整個造型十分生動可人。此文物為內蒙古首次發現,在全國也屬罕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土的一些龍泉窯瓷器亦十分精美。這些瓷器有粉青、豆青等品種,釉面純正、光滑如脂、玻璃質感很強,許多器皿的內底部還飾有花卉、動物圖案,十分考究,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龍泉窯碗,猶如翠玉般剔透,整體為一荷葉造型,碗內底部飾有一隻小烏龜,造型質地十分獨特。
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對曾入選200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繼續進行考古發掘,發現65座古代墓葬,其中元代墓59座,鮮卑墓6座。
此次清理的59座元代墓葬多為家族墓地,墓葬形制有方形土坑豎穴墓、磚室墓、石室墓等多種,以單人葬墓居多,也有雙人合葬、屍骨與骨灰合葬等葬式,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銅器、鐵器、石料器、骨器、木器、絲織品、錢幣等器物。
此外6座鮮卑墓葬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豎穴淺洞式墓、豎穴雙室墓三類,多單人葬,多數有木棺葬具。其中,4座墓有殉牲,為牛頭、馬頭、豬肋骨和羊肋骨等,出土有陶、瓷、金、銅、鐵、石、骨器及貝殼、銅錢等器物,較為重要的文物是金飾片和透雕三鹿紋金牌飾。
本次考古發掘為進一步研究集寧路古城所在地區的歷史沿革、人類活動種群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