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海運

元代海運是指元朝政府組織的將南方糧食由海路的調運。

指元朝政府組織的將南方糧食由海路的調運。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區的糧食供應主要取自南方﹐南方的糧食經海道運至直沽(今天津)﹐再經河道運達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採用太傅﹑丞相伯顏的建議﹐命羅璧﹑朱清和張瑄載糧四萬餘石由海道北上。次年﹐立二萬戶府管理海運。數年後﹐運數增至五十餘萬石﹐於是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傳統的內河運輸退居次要地位。二十四年﹐立行泉府司專領海運﹐並增置二萬戶府。二十八年﹐行泉府司撤銷後﹐原四萬戶府削減為二﹐以朱清﹑張瑄為首。三十年﹐又增立萬戶府一﹐提調香莎糯米的徵收和運輸。大德七年(1303)﹐朱清﹑張瑄以“叛逆”罪名被殺﹐三萬戶府合而為一﹐稱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於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司署事。經調整﹐萬戶府下按地區分設七個千戶所。與海運有關的北方接運系統﹐於至元二十五年定局﹐在直沽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縣西北北運河西岸)設都漕運使司﹐負責接受南來的糧食物資及所屬各倉公務﹔在大都設立京畿都漕運使司﹐負責將前司接納的糧食物資運赴大都各倉。
漕糧主要取江南官田歲入。歲運之數﹐至元﹑大德年間為百餘萬石﹐後來增至三百餘萬石。元代歲運的最高額為天曆二年(1329)的三百五十餘萬石。隨著元代政治的衰敝和農民起義的爆發﹐海運日益衰落﹐約從至正十二年(1352)起﹐正常的漕糧徵集和運輸告終﹐元王朝僅僅依靠江浙的張士誠﹑方國珍和福建的陳友定每年運來的數十萬石糧食﹐維持供應﹐直至滅亡。
海上航道前後有三次變更﹕第一次航道從至元十九年(1282)沿用到二十八年﹐主要是傍海岸航行﹐遇沙擱淺﹐艱難曲折﹐航期長達兩月余。二十九年﹐朱清聘請長興(今屬浙江)人李福開闢新航道﹐部分取遠洋航行﹐路線較為徑直﹐航期半月至月余。三十年﹐海運千戶殷明略又開新航路﹐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鎮)開洋至崇明三沙(今上海崇明西北)﹐東行入黑水洋(江蘇北邊以東一帶海面)至成山(今山東榮成縣成山角)﹐然後西北航行入直沽。此路線主要取遠洋航行﹐順風十日即可駛達。有時糧船也從山東半島或直沽口外分道駛往遼東。此外﹐福建至浙江﹑江蘇之間也常有糧船往返。漕糧分春夏二運﹐至元三十年新航道開闢前﹐一般是正月集糧﹐二月起航﹐四月至直沽﹐五月回帆運夏糧﹐八月重返本港。新航道開闢後﹐起運時間一般為三月。
在航行實踐中﹐勞動人民在航途上樹立航標﹐確立港口導航制﹐編出通俗的口訣﹐對水文和氣象進行預測預報﹐為開發中國東部海域的航運作出了貢獻。同時﹐海運的開通和發展﹐加強了南北物資和文化的交流﹐促進了造船技術的提高和外貿事業的發展﹐沿海城鎮也由此而繁榮﹐對元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元朝統治階級也因海運而因循苟且﹐依賴江南﹐忽視了對北方地區的開發和治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