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亻贊運糧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運司分立都漕運司,於河西務置總司,分司臨清。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二員,內一員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譯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屬七十有五:
相關詞條
-
漕運總督
漕運總督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始設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
簡介 創設 漕運 歷史起源 歷任漕運總督 -
漕運
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
漕運簡介 歷史 歷代漕運 -
總督漕運部院
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總督漕運部院,位於楚州城區中心,占地約三萬平方米,與楚州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
簡介 歷史 -
都漕運使
於河西務,是為總司,分司臨清。 置“都漕運使”,秩正三品,下置同知、副使、運判等官。 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糧斛運輸。
-
淮安漕運總督府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
漕運歷史 史籍史料 漕運衰敗 歷經滄桑 考古發掘 -
漕運論
漕運名稱最早見於《史記·秦本紀》關於秦攻匈奴的記載。歷代封建王朝大都建都於西北或北方,而中國糧食產地自東晉後卻主要在江淮地區。因此,隋唐以來,將江淮地區...
漕運論範疇 漕運的歷史 漕運的建議與主張 漕運的意義 -
漕運廣場
漕運廣場即總督府遺址處。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
-
漕運碼頭[袁煒導演電視劇]
《漕運碼頭》是由袁煒指導,王梓夫、袁煒編劇,楊立新、王玉梅、樊志起、邊瀟瀟主演的古裝劇。於2009年1月4日在北京電視台播出。 該劇是根據作家王梓夫同名...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都司[都指揮使司簡稱]
都指揮使司是官署名,簡稱都司,屬於行省三司之一,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地方設定的軍事機構,類似我國現代的軍區。
概述 職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