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

元中都

元中都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元朝創建者]的曾孫元武宗海山。元末明初明軍在元中都設定興和所。

基本信息

簡介

元中都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 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與元大都(北京)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宮室被紅巾軍燒毀,只留下城牆遺蹟。

遺址規劃

元中都元中都
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裡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考古發現

元中都元中都
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的認定。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探明了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1個漢白玉角部螭(傳說中龍的一種)首和9個台沿螭首。這10個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遺址的發現還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從現存的遺址來看,元中都分為外城、中城、內城以及城牆和角樓。文物專家認為,元中都從建立到焚毀的歷史,可充分反映元代從鼎盛走向衰亡的過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對這個時代的經濟、軍事、人物風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