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千多年前,即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在四川宜賓一帶就有僰(音bo)人聚居,大約在周朝就建立了僰人國。秦為西南夷地。
西漢,把少數民族地區稱為“道”,故此地設僰道縣,初屬蜀郡。僰道治所在“馬湖江會”,即今金沙江和岷江交匯處的宜賓城。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僰道屬犍為郡。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為郡治從今貴州省遵義市西遷到僰道,從此,僰道作為犍為郡治,又是僰道縣治。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先鐵平定了川南一帶夷僚,此地臣屬梁王。為了“鎮撫戎夷”,便把僰道城改稱戎州。
西魏(公元553年—557年),犍為郡和僰道縣已移置漢時的江原縣地(今四川崇慶縣東30里)。隋朝,僰道縣屬犍為郡,戎州復名為犍為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犍為郡為戎州,州治遷設南溪(今宜賓市李莊鎮)。僰道縣屬之。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戎州改稱南溪郡,僰道縣取名“義賓”(即以義賓服之意)屬之。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戎州州治遷回僰道,因馬湖江(金沙江)漲洪水,城池飄蕩,於是州治和縣治同遷岷江北岸(今舊州壩)。
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按《禹貢》“西戎即敘”句,戎州改名為敘州。而義賓縣到北宋時,也因宋太宗名趙光義,避帝諱,改為宜賓屬敘州。
宋末元初。為抗元兵,將城遷往東山(今市區東北)。公元1276年,元軍毀東山城,徙州、縣治於兩江口(今宜賓城)。
1951年建宜賓市。
相關詞條
-
西僰
僰,中國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名 [Bo nationality]。因為居住區域在中國的西部,故稱西僰。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東一帶。
簡介 基本詞義 文獻記載 關於僰族的說法 -
僰人懸棺葬墓
位於四川省珙縣。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僰人的一種墓葬形式,分布於螃蟹溪兩岸南北數公里的山崖上。現存100多具,距地面低者10多米,高者幾十米。木質棺,形若...
信息 簡介 僰人懸棺 奇異的僰人懸棺葬 關於川南“ 僰人懸棺”的定名問題 -
僰族
僰族,一個把歷史沉澱在懸崖上的民族,一個在華夏邊陲開疆拓土幾千年卻又突然間銷聲匿跡了的民族。 僰人懸棺,一個消亡民族的歷史見證,一部被歷史的風霜凍僵了的...
簡介 僰人風水與懸棺葬 僰人養猴 -
僰
僰(bó),本意為中國古代稱西南地區的某一少數民族,無引申義。
漢字釋義 相關詞語 僰人 僰人懸棺 古籍解釋 -
僰人懸棺[四川宜賓市珙縣僰人懸棺]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
漢字解釋 懸棺 民間傳說 歷史記載 懸棺之謎 -
僰人懸棺
僰(bó)人懸棺,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乾...
漢字解釋 傳說 歷史記載 修復懸棺 交通線路 -
僰人懸棺[四川宜賓市珙縣景點]
僰(bó)人懸棺,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布。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乾...
漢字解釋 傳說 歷史記載 修復懸棺 交通線路 -
僰人懸棺岩畫
僰人懸棺岩畫,是中國古代銅鼓在四川南部南廣河流域發展流傳的歷史表明,川南僰人是一支擁有巨量銅鼓的古代民族。而銅鼓的鼓面恰好也是圓形的,對於懸棺民族來說,...
概述 簡介 懸棺岩畫分布及懸棺介紹 岩畫記錄 岩畫分析 -
古代懸棺之謎
的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 雇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
詳細介紹 懸法 相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