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釋
僰(音bó,類“博”)解釋:1.逼迫。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國,位於今四川宜賓地區。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與當時川東的濮族同出一源。漢代,其聚居區稱僰道(王莽改為僰治),是秦漢時期修“五尺道”通西南夷的起點。主要從事農業,除水稻外,還栽植各種經濟林木。本族奴隸主常向外輸出奴隸,稱僰僮或僰婢。曾發動過反抗東漢統治者的鬥爭。後一部分漸與漢族同化,另一部分向南遷移,到南北朝時成為僚族的一部分。在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家。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僰最早見禮記王制篇作"棘"所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 ,鄭注"棘"當作"僰"。呂氏春秋侍君覽始作"僰",稱"僰人野人,篇笮之間,多無君" 。後來史記西南夷傳,有所謂"僰僮 " 。說文解字" 僰,犍為僰蠻也" 。
傳說
很久以前,在四川珙縣洛表區,有一個叫麻塘壩的地方,居住著許多僰人。其中,姓阿(音哈ha)的占大多數。有一天,一家姓阿的老人死了,阿家就去請風水先生來看安埋老人的地點。那風水先生在麻塘壩轉來轉去,最後指著一片陡峭的岩子對阿家的人說:“這裡有片白岩,你們要用一個整塊的大木頭做成棺材,把死去的老人放在這個棺材裡,然後葬在這片白岩上,你們阿家的子孫必定會發達富貴。”阿家就按照風水先生所說,用一整塊大木頭做成棺材,又去請石匠來,在白岩上打洞。那白岩又高又陡,怎么打呢?想來想去,只有用諸葛亮教他們在作戰時使用的絞車架在岩石下,在絞車上架起高台,讓石匠站在高台上打洞。好不容易在岩石上打出兩個碗口粗的洞來,於是往洞中塞進兩根粗木,然後又用絞車把棺材吊上去,橫放在兩根粗木上,這就是僰人懸棺葬的來歷。從此,僰人就學會了懸棺葬,人死後,都實行懸棺葬。以後,阿家果然發達了,成為僰人中最有力量的部族,直到明朝萬曆元年,阿家三兄妹稱雄,起兵造反,在四川建武(今興文縣)九絲城稱王建國。
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時,阿家的勢力很強。那時,有一個名叫羅英秀才的人,會陰陽五行,會看風水。羅英秀才家是一戶大地主,他家的糧食、金銀財物等,曾被造反的僰人強行徵用。他為了報復阿家,就去對阿家說:“在雲南威信縣長安鄉瓦石村,有一個名叫斷井山的地方,斷井山對面有一片白岩,名叫白虎岩。你們如果把麻塘壩的棺材取下來,運到威信去,掛在白虎岩上,你們阿家更要發達,更有勢力,整個雲南、四川兩省都會成為你們阿家的天下,”阿家聽了羅英秀才的話後,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從麻塘壩取下七具棺材,運到威信瓦石,還運了兩部絞車掛棺材。阿家按照羅英秀才所說,把七具棺材掛在瓦石村的白虎岩上,其掛法與洛表麻塘壩的一模一樣。但事隔不久,阿家三兄妹就兵敗被殺,阿家也就徹底垮了。阿家三兄妹死後,朝庭繼續圍剿那些逃進深山老林的僰人,特別是對僰人中姓阿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無論。在這種血腥屠殺和鎮壓下,阿姓僰人隱姓埋名,將阿字的“阝”旁改為“亻”旁。全部改成何姓。以後,麻塘壩的僰人懸棺就被人們稱為:“何家掛岩子,”威信瓦石的僰人懸棺也同樣被稱為:“何家掛岩子”。
僰人被圍剿後,再也無人到瓦石去掛懸棺了。許多年後,那七具棺材陸陸續續垮了四具下來,如今,白虎岩上只剩下三具懸棺了。據說,在那些垮下來的棺材裡,有金,銀、珠寶、玉器等貴重陪葬品。當時,有些貪財的人去爭奪那些殉葬品,但是,無論是誰,只要一爭奪到手,這些寶物就會把他的眼睛刺得疼痛難忍,眼前變得漆黑一片,就象瞎子一樣。奇怪的是,只要一拋棄手中的寶物,眼睛的疼痛就會消失,眼前依然光明一片。結果,那些寶物誰都不敢要,都被人們丟到深山峽谷去了。
歷史記載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惰怠。”《史記.西南夷列傳》:“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笮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張守節正義:“今益州南戎州北臨大江,古僰國。”段玉載註:“接楗為郡有僰道縣,即今四川敘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雋。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清陸次雲《峒溪纖志.僰人》:“僰人號十二營長,玀鬼、猉狫言語不通,僰人為之傳譯。披氈衫。女吹篾,有淒楚聲。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朔望日不乞火。性悍好鬥,盧鹿同聲。又好佛,手持數珠。善誦梵咒,有禱輒應。”
麻塘壩是位於四川珙縣西南角的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幾十年來,這裡很少有外人來過,但20世紀末,卻從這裡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兩位山里老人無心的話語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學界石破天驚般的震動。兩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譜,說他們是珙縣懸棺中僰人的後裔,那么關於他們的祖先,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擾著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是否可以就此揭開呢?這些純樸的老人並不知道,自己隨口的話語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界帶來多大的震撼。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已與村裡的其他人沒有差別,他們手中的家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懸棺文物博物館的創始人曾水向是我國較早研究懸棺方面的專家之一,他專程來到了麻塘壩附近的墳地,在這裡他順利地找到了那兩位老人家譜中所記載的5、6位先人的名字,證實了他們家譜的真實性,但也同時說明,近百年來,這個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兩位老人手中的家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據史書記載,擁有懸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經與當時的統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陳明芳,是中國研究懸棺最權威的科學家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懸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受了重創。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與軍事都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眾多的史料證實,唐朝統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么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經遭到了滅族的慘禍了呢?
20世紀70年代在眾多科學家的倡議之下,政府開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對珙縣懸棺的正式發掘,在這次發掘中,科學家們發現,僰人生活儉樸,大多數懸棺中只有很少的隨葬器物。但其中的一隻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
考古人員十分高興,因為青花瓷碗是一種可以判定時代的證物。由於需要一種特殊的燒制工藝,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時候,官窯里才漸漸地出現了所謂的青花貢品,流入民間至少是在30、40年之後了。如果這隻青花瓷碗真的產自明代,那么就可以證實這一具懸棺的歷史,至少是在這隻碗燒成之後,也就是說僰人絕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經滅絕,中國懸棺的歷史也至少延續到了明封建統治時期。為了證實他們的結論,科學家們把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鎮,進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測定,通過清理,那一次懸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於明封建統治者,而且都在明代萬曆年間戛然而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通過翻閱大量的史籍,陳明芳發現,在萬曆年間,僰人的勢力日益壯大,他們與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根據歷史記載,明封建統治者曾經幾次向僰人發起進攻,儘管明王朝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但在與僰人的數次交戰中,卻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中國歷史界與考古界的科學家們無數次拜訪過僰人們留下的軍事遺蹟。在一個叫九盞燈地方,山上至今還安放著十幾具僰人的懸棺,但它同時也是這個部族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
這個地方的路口隱秘,內部開闊,這是僰人軍事基地的典型特徵。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投降的僰人來領路,明封建統治者的軍隊到了這裡必定會遭到重創。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於是數萬僰人就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與人數多過自己十倍的敵人決一死戰,就在這兒安放祖先靈柩;要么就接受明軍的招安,選擇屈辱地投降。傳說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裡進行,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裡商量了兩天兩夜。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向明軍投降。他們選擇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命運,難道素來驍勇善戰的僰人就依靠這種屈辱的方法才留下了自己的後代嗎?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倖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家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
修復懸棺
珙縣僰人懸棺維護工程,由宜賓市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館委託河北省古建築研究所制定實施方案,並報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02年9月下旬正式動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第三次維修,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前兩次分別是1974年和1985年。據宜賓市博物館館長崔陳介紹,懸棺葬俗有三種形式:一是木樁式懸棺,二是洞穴式懸棺,三是岩墩式懸棺,這三種形式在珙縣均有。珙縣目前是國內保存懸棺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僰人懸棺主要集中在距縣城巡場鎮約80公里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在被稱之為僰川溝的南北長約5000米的兩側石灰岩山崖上,置放著成百具懸棺。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時統計,珙縣尚保存著280具懸棺,僅過去10餘年,便已墜落了近20具,僅存260具左右了。在麻塘壩的九盞燈、三仙洞、鄧家岩、棺材鋪、獅子岩、貓兒坑、九顆印等處有220具,蘇麻灣有40多具。僰人這支古代民族已經在人類文明史中失落,搶救和保護僰人最後的文明———懸棺,已是刻不容緩。
這些懸棺距地面近的有十幾米,高的有130多米。過去,對懸棺的維修,僅僅是對木樁進行加固,這次增加了對懸棺的剔剝修補,即對破損部分進行修復,同時,對石灰岩岩體的裂縫和鬆動部分進行灌漿澆鑄加固。這種維修方式在全國尚屬首次。
這次懸棺維護工程,主要是在三仙洞進行。2002年9月16日,施工隊伍開進麻塘壩,在三仙洞300餘米寬的懸崖下搭起了在建築工地才能看到的腳手架。由宜賓市博物館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組成的維修組具體進行懸棺的維護工作。9月24日,當第一具距地面近20米的懸棺的棺蓋被揭開時,400多年前的僰人遺骸驚現於世!從遺骸的骨架看,這位古代僰人個子不小,但骨骼零亂,棺內堆積了不少的沙土和淤泥,沒有發現陪葬物。崔陳認為,不排除飛天大盜盜棺的可能。這具懸棺系整段圓木挖鑿而成,長約2米,寬約0.7米,棺蓋與棺身由子母口扣合,重約200公斤。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嚴格按操作程式對懸棺進行編號、丈量、登記、清淤,用桐油將棺木反覆塗刷浸潤,然後將遺骸擺放整齊,將棺木放置原處。
維修工程進行到第二天,陸續打開了5具懸棺,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計有明代青花瓷碗兩個,造型古樸的鐵刀一把,還有一把小刀、兩把鐵梭鏢,當屬明代器物。三仙洞原登記在冊懸棺29具,這次維修新發現16具,除2具完全破損無法修復外,共維護修復了43具。新發現的懸棺主要是洞穴式,被草木遮擋,過去在地面無法觀察到。在對懸棺開棺清淤維修過程中,還發現少量隨葬器物及絲麻織品;唯一一具岩墩式懸棺沒有採用子母口棺蓋,棺蓋與棺身的楔合,使用的是木欄式;而在三仙洞及其它地方先後發現的僰人岩畫,對研究古代僰人的生產、生活、政治、軍事、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交通線路
可從宜賓乘火車至珙縣。再換乘汽車到懸棺最集中的麻塘壩和蘇麻灣等地參觀。
門票價格
景區20元,網站價15元
預訂須知
①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②兒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0元/人,1.2米以下免票
③老年票:60-70歲持老年證購老人票10元/人,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