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21位當今著名設計大師的心路歷程和創意之旅,理念迭起,引人入勝,展現當今視覺設計潮流。
在設計界工作20多年的黛比·米爾曼,敏銳而友善,步步為營,一探究竟,而每位設計師則像是魔術師,總在途窮時施術,換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了這本精彩至極的訪談集。
一段段兼具教育性與娛樂性的對話,21位當今最具影響力且備受人尊敬的設計師討論、讚美並分析了他們的設計。品牌顧問兼脫口秀主持人黛比·米爾曼嫻熟的採訪,使設計師們侃侃而談——他們早期啟蒙、日常生活、熱情、志向和失敗。對於那些熱衷流行文化的人們,那些把設計師當作長久職業選擇的人們、學生或初入職場的菜鳥,這本書都會是一本非常珍貴的導航寶典,指導你在像一個平面設計師一樣工作、生活和思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歷史、爭論、里程碑和日常怪癖等問題。
作者簡介
黛比·米爾曼(Debbie Millman),在設計領域工作已逾20載,是美國最大的品牌顧問公司Sterling Brands的合伙人,並擔任設計部門主任。黛比主持網路脫口秀“Design Matters”——極受歡迎的提供評論和對話的視覺文化論壇。她是設計報導界的領軍人物之一,美國設計師協會(AIGA)委員,常在設計類部落格“Speak up”中發表文章。此外,她還是視覺藝術學院的講師,並定期為《印刷》雜誌(Print Magazine)供稿,現居紐約。
編輯推薦
《像設計師那樣思考》,書名本身就取錯了。這本書不是真的在談設計,也不是在教人如何設計。這本書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窺探當代最奇特且最具創新精神的大師們的絕佳機會。---Malcolm Gladwell,著有《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和《瞬間》(Blink)
在這些生動的對話中,黛比·米爾曼不僅僅通過這些領軍的先行者的生活和思想勾畫出當代平面設計的萬花筒,還為我們呈現了成就任何偉大事物所要具備的熱情。---Virginia Postrel,著有《風格的本質》(The Substance of Style)和《未來及其敵人》(The Future and Its Enemies)
目錄
序
前言
1 麥可·布雷特(Michael Bierut)
“我對洗衣服的那種不健康的沉溺最終讓我求助於心理諮詢師。”
2 凱琳·葛爾堡(Carin Goldberg)
“在我成長的年代,設計師是不留名的。他們不做噱頭。”
3 米爾頓·格萊瑟(Milton Glaser)
“而一天將盡,我又會將其統統搗散,並期待著明天自己可以重塑這個世界。”
4 博蘭·薛(Paula Scher)
“我希望自己創作出美好的事物,別人會喜歡的事物,具有影響力和重要性的事物。”
5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一個著名的設計師就好比一個著名的電工。”
6 奈維爾·布羅迪(Neville Brody)
“你有時間慢慢思考整個情勢,低頭檢查我穿的鞋、買幾件好衣服、舒舒服服地過上一陣、然後再看看整個世界。”
7彼得·薩維爾(Peter Saville)
“當我進入五角星時,產生了一種荒誕的想法,就是他們真正雇用我是為了使我改變想法,承認他們是真正的王牌。”
8 埃米莉·歐柏爾曼和邦妮·席格勒/十七號工作室(Emily Oberman & Bonnie Siegler / Number 17)
“我們應該回答對方的問題,因為我知道你的答案,相信你也知道我的答案。”
9 詹姆斯·維克多(James Victore)
“我想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到有條不紊。”
10 約翰·梅達(John Maeda)
“你不能拿對付A4規定紙的方法來對付人。”
11 保羅·塞爾(Paul Sahre)
“我以為自己能像查爾斯·舒爾茨靠畫漫畫賺錢。”
12 奇普·基德(Chip Kidd)
“這可是平面設計中最接近於魚水之歡的時刻。”
13 傑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我今天寫的東西不痛不癢,明天寫的又索然無味;這個人說我寫得太抽象,太學術,太文雅,那個人又嫌不夠文雅。”
14 西摩·契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時,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15 露西爾·坦納茲(Lucille Tenazas)
“我告訴自己,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家沒什麼好丟臉。”
16 沃恩·奧利弗(Vaughan Oliver)
“我想找回對平面設計的熱愛,因為我覺得自己現在已經丟失了這份熱愛。”
17 斯蒂夫·蓋斯布勒(Steff Geissbuhler)
“我確實有幾次同魔鬼打了交道,而那時占上風的永遠是他。”
18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那一刻,米爾頓·格萊塞在我的心目中完全等同於威廉·莎士比亞和朱利尤斯·凱撒。”
19 阿伯特·米勒(Abbott Miller)
“自己是不是過於關注俗套的美感和高雅品位?”
20 馬西莫·維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愛有很多層次,跟蛋糕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