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部紀錄片探討了高速增長的國家債務將會給美國和它的公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永遠擴張的123機構和軍隊、永無休止的國際競賽以及過分增加的福利計畫,使得美國目前支付著大量的資金以保證這些項目的正常運轉。當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退休並開始獲取高額的社會保障金時,美國經濟將會陷入到一個大災難中。演職員
導演Patrick Creadon主演Robert Bixby ... Himself
Humphrey Bogart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Warren Buffett ... Himself
George Bush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George W. Bush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Jimmy Carter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Bill Clinton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Stephen Colbert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Kent Conrad ... Himself (as Sen. Kent Conrad)
Ander Crenshaw ... Himself (as Rep. Ander Crenshaw)
Bing Crosby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幕後花絮
今日美國經濟和80年代的日本經濟令人不安的相似性使人憂慮。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舉債過高。高額債務一直是日本經濟缺陷的重心。因此,這向美國經濟提出警告,經濟成長可能會因企業和家庭貸款過多而消弱。對公司貸款情況的調查顯示,債務危機已經使企業陷於危險境地的邊緣。如果不對企業舉債行為加以充分警告,貸款消費的勢頭將會更加強烈。依賴股票帳面盈餘,家庭可以在股票價值減少之前一直用貸款消費,而不用考慮儲蓄行為。
樂觀派認為私營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呈良性,因為債務的增長的同時資產也在不斷增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80年代末的日本資產負債表也呈良性,直至資產價值急劇減少。和眾多歷史上的調節措施相比,美國股票價值被高估了。許多個人和企業信貸就是在經濟成長、股票價值增長無止境的假設中引發的。
認為美國經濟泡沫要比日本小的觀點目前也仍需論證,日本經濟的膨脹主要依靠是房地產行情的瘋狂增長,美國經濟結構相對比較健全。但美國舉債與消費的相應推動來自證券市場,在美國股票市場的最高峰時期,美國家庭持有的股權是他們一次性收益的175%,大大高於日本家庭在東京股票市場最高峰時的90%。日本經濟的硬著陸,使日本家庭增加儲蓄,減少支出,美國經濟面臨著同樣危險。
日本經濟現象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美國就是例證之一,資產的高速增長導致投資過剩和信用借貸的無節制,一旦資產增長減速便會難以支撐一切。近幾十年,一些國家在經歷了金融泡沫、高額負債後都進入深刻和冗長的經濟衰退期並非偶然,九十年代初期的英國和瑞典都驗證了這一點。這並不是要否定信息革命對提升美國生產力的作用,或者是要證明股票價格上漲及因此導致額外負債的合理性。但信息革命還不足以證明它能消除經濟衰退。
持充足的貨幣和財政儲備觀點的人又如何考慮呢?當今美國調整利率和稅收比的餘地比今日的日本要大,日本當年的利率幾乎接近於零,並存在大量赤字。但1990年當日本利率和今日美國利率處於同一水平時,日本政府卻比較容易地處理了這兩方面的問題,日本政府的預算盈餘還占GDP不小的份額。日本消減利率的速度相對緩慢,因為在金融泡沫之後,日本經濟仍持續發展了兩年多。雖然財政儲備可以阻止一次危機,但想阻止一次經濟衰退是比較困難,特別是面臨巨額債務的危脅時。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至少有日本經濟的前車之鑑,不會允許通貨緊縮錯誤的發生。但即便如此,美聯儲仍然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遇。放的太快、太多,會導致再度通貨膨脹,增加軟著陸的困難,甚至導致美元體系的崩潰;放的太慢美國經濟就會象當年日本經濟一樣滑落。
美國經濟具有擺脫90年代日本經濟命運的機遇,但債務問題如果被漠視,經濟風險就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