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催妝,舊時婚禮的一種儀節,由結婚請期演變而來,其禮較為隆重。臨近婚期,男家以嫁衣脂粉為新娘添妝,另置備酒果兩席,致送女家。先派女賓二人為先客,黃昏,新郎親赴女家敦促,新娘經多方催促,才肯理妝。又故意拖延時間,才上轎隨新郎至男家。拖延時間,才上轎隨新郎至男家。
據唐段成式《酉陽雜姐》卷一記載:“北朝婚禮,青布慢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餘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一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
婚俗
儀式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嫁娶篇》記宋時風俗:“……至迎娶口,兒家以車一子或花檐子發迎客,引至女家門,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緞,作樂催妝上車。檐從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謂之起檐子,與瞭然後行。迎客先回至兒家門,從人及兒家人乞覓利市錢物花紅等,謂之欄門。”明呂坤《四禮疑》卷r三記述催妝之俗也說:“催妝,告親迎也。……此可代請期之禮,近世用果酒二席,大紅衣裳一套,脂粉一包,巾櫛一二面,先親迎一民早,女賓三人以車往,先回,薄暮婿往。”由此看來,催妝就等於親迎的信號,此禮一行,婚禮進行的第一步便算開始了。從“先親迎一日早”可知,當晚新郎必逗留於女家,經多方催促,新娘才肯理妝,延到翌晨才登輿隨新郎與歸。到了近代,不論新郎是否行親迎之禮,男家儀仗彩轎來到女家門前時,女家都必猩猩作態,諸多延宕躑躅,幾經催促,新娘才盛妝上轎,這是催妝的另一變形。
程式
淮安民間舊時催妝有兩個程式,一是行催妝禮,二是行催妝樂。催妝禮 親迎前三日,或前一日,或婚正日早上,男方派人往女家送禮物,禮品是新娘乘轎出嫁的冠、帔、花、粉,女家回新郎結婚用的衣裳、花、幞頭等。
催妝樂 又稱催妝曲。親迎日,男方花轎擺在女家門前,隨轎而來的鼓樂班和迎親人員,為催新娘快點上妝出閣登轎,反覆吹奏催妝曲,燃放炮竹。此俗起源甚早,南北朝就有此俗的文字記載。唐宋時又有作詩賦詞催妝的風俗,明清時沿襲此俗。舊時民間親迎,男方備三請三邀貼六副,次第投人,催新娘上妝登轎。
催妝之日除行催妝禮和催妝樂外,這一日事俗繁多,男女,兩方均較忙碌。這一工作由全福奶奶幫辦。舊時,農村有用秫秸和芝麻桔鋪床的習俗。四條床腿要用四塊新磚墊上。名日“金磚墊床腿”。鋪床時還有說喜話之俗。如:擇吉日、選好向,全福進屋鋪喜床;芝麻高、秫秸響,夫妻恩愛福壽長。一進房門步步寬,腳下踩著羅底磚,羅底磚上安八卦,子子孫孫做高官。
打開帳門喜連連,四方安下太平錢;太平錢上四個字,富貴榮華萬萬年。在縫鋪喜被時,有喜被四角不縫合的習俗,被內裝紅棗、紅花生、紅白果,讓壓床的童男子摸著吃,另外在縫喜被時也要說:全福奶奶喜洋洋,貴府明天迎新娘。今日請我來套被,紅線牽來福壽長。
女方於催妝日將嫁奩布列有序,最前面為子孫桶,桶內放六隻紅雞蛋(取六六大順之意),兩盤紅帶子(寓代代有子,子孫滿堂之意),兩把筷子(快生貴子),另外有棗子、長生果(花生)等。每抬嫁奩開明清單,另寫嫁奩名冊一本,交男方執事(投柬領隊),點清交付。另外,親朋贈送的嫁衣、首飾、化妝品、錢、糕點、糖果等,均填人箱內,加鎖,並貼上“釵荊裙布,儒素家風”的紅紙封條,將箱封好,一併交付,由男方起嫁者搬至男方。
催妝這一天上午,新郎穿戴一新,胸佩大紅花,在鼓樂班的帶領下,到本村鄰里,挨門逐戶拜客,恭請眾鄉親明日登門喝喜酒。催妝日下午,由媒人帶著轎夫、執事、全福奶奶、攙轎姑娘、童男子等一行,抬著花轎,轎中放著新娘上轎穿的紅襖、紅褲、紅繡鞋、紅襪子及糖果、糕點等。轎到女方大門口,女方閉門不開,謂之“抬悶轎”,目的是索要“開門封”。男方執事要向門內塞紅紙封,大開三十(銀元),小開二十四(銀元)。開門封塞過,大門開啟,花轎抬至家院中,按預卜的方位放置。此時,女方各屋紅燭高照,日“滿堂紅”,也稱“亮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