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白象、馬鹿舞

傣族白象、馬鹿舞

白象舞、馬鹿舞是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民間用於喜慶祈福場合的道具舞。每逢潑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扎白象、馬鹿跳舞,以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

信息

傣族白象、馬鹿舞省級Ⅲ-21
傣族白象,馬鹿舞傣族白象,馬鹿舞

所屬地區:雲南

文化遺產名稱:傣族白象、馬鹿舞

遺產編號:Ⅲ-21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耿馬縣、孟連縣

遺產級別:省聯繫方式:

簡介

白象舞、馬鹿舞是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民間用於喜慶祈福場合的道具舞。每逢潑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扎白象、
..
馬鹿跳舞,以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 傣族馬鹿舞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除譽滿中外的孔雀舞外,還有馬鹿舞等著名的舞蹈。馬鹿舞,傣仂語叫“凡光”。馬鹿用竹胎紙裱,形象逼真,分為兩截,分別繫於演員腰部前後,並在馬鹿上裱做兩腿,象是乘坐的樣子。演員戴假面,做追逐、賓士種種動作,前後有兩個戴假面的“披牙”逗趣,類似漢族的“跑旱船”、“車燈’一但只舞不唱。相傳,遠古時傣族首領叭亞拉武追金鹿,來到瀾滄江右岸的景洪壩子,驅逐森林中的“披牙”(鬼怪),斬棘墾植,開拓了西雙版納。馬鹿舞當是紀念先人開創草萊功績的舞蹈。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紅牙白象兩類,舞蹈意義相同。馬鹿舞傣語原名“戛朵”,“戛”意為玩、耍,“朵”相傳是一種形似馬鹿的長體、長角的神秘野獸,“恩朵”即模仿這種野獸跳的舞。由於“恩朵”與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間漸將兩者合二為一,統稱為馬鹿舞。舞蹈起於古代先民居于山林常與大象、馬鹿交往對其產生好感而跳舞模仿,相傳大象是佛的使者,“朵”是去朝佛時被佛發現的,它們後來都成了拜佛舞蹈的內容。

表演形式

白象、馬鹿道具用竹木扎制襯架,上糊紙布並飾以須穗絨毛、亮珠,適當加以彩繪,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隨意擺動。二人將上身鑽入其內,一前一後挎架著道具,操縱進行表演。馬鹿舞一般是兩隻馬鹿配合在一起表演,腳上基本動作為走步、點步、跳步、碎步跑、起伏步。白象舞的舞蹈動作按舞蹈分類法可分為原地後踢步、踏步轉身、前進或後退踏步、雙吸腿跳、雙腳跳步轉圈、前騰躍步、抖身踏步7種舞蹈動作。兩種舞蹈通常同場演出,在象腳鼓、鋩、鈸等打擊樂伴奏下相配共舞,動作有的仿生,有的誇張,忽而跳躍,忽而翻滾,動頭搖尾晃身,姿態優美又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能營造出熱烈歡騰的喜慶氣氛。兩種舞蹈均由男子表演,在民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在大型活動中,馬鹿數量不限,少則兩隻,多則十幾隻。
..

白象舞和馬鹿舞是傣族特有的舞蹈,歷史悠久,傳承情況良好。目前,臨滄傣族白象舞在勐永鎮僅楊永富能製作道具,能完整進行表演者也大多為老年人,年輕一輩中缺乏掌握白象舞表演技巧和道具製作的人。馬鹿舞在孟連傣族村寨流行盛廣,勐馬鎮和娜允鎮的30多個村寨都有多人會跳馬鹿舞,勐阿馬鹿舞腿腳動作富於跳躍,更具武術性,而勐梭的馬鹿舞動作舒緩靈活,表演性較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