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80.09-1984.06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心理學,理學學士學位
1984.09-1987.01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認知心理學,理學碩士學位
1987.03-1990.09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心理學,理學博士學位
1990.09-1993.06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1.06-1992.05 國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客座研究人員
1993.07-1997.12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4.09-1996.08 美國密西根大學認知科學與機器智慧型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7.12-今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8.04-今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998.09-2006.10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心理學研究室,室主任
2001.02-2001.05 微軟中國研究院,訪問研究員
2004.11-2006.0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助理
2005.03-今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6.08-2010.07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
2010.07-今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2017.03-今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北京市青年聯合會第八屆委員會常委 。
社會任職
1997.11 – 2001.10 中國心理學會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00.05 – 今 中國人類工效學會認知工效學專業委員會,理事
2001.11 – 2005.11 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2001.11 – 2009.11 中國心理學會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
2001.11 – 今 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與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3.12 – 今 中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7),副主任委員
2004.04 – 2008.11 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2005.11 – 2009.11 中國心理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2008.10 – 2012.10 中國照明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圖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8.11 – 2012.11 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2009.11 – 今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第十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2011.03 – 今 人因工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2.07 – 今 電子科技大學“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2.11 – 2017.10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智慧型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2.11 – 2016.11 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
2013.11 – 今 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5.04 – 今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心理學組),成員
2015.11 – 今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型計算與認知工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6.10 – 今 中國心理學會,候任理事長
研究領域
研究人在覺察、選擇、獲取、理解外界客觀信息過程中的基本認知加工過程及其策略,研究信息的不同載體形式(文字、圖形等)及其組織方式對人的知識獲取(發現)過程和效果的影響,探索如何將海量的、人難以理解的、使用數據語言表述的知識,變換為簡潔的、人容易理解的、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或準自然語言)與圖形形式表述的知識,幫助人有效地挖掘、獲取和理解海量數據中的相關知識,從而發現新的知識。
研究現代信息社會中遠程協同問題解決的內部表征與外部表征及兩者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遠程協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外部表征的內容、形式與結構及其作用機制,以加深我們對遠程協作的分散式認知機制的理解
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為人的認知過程以及人機互動中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主要關注人的基本認知加工操作、知識表征、認知績效、情感計算等。目前重點研究謊言識別。
部分論著
⒈Publications in 2003
⑴ Chen,G.,& Fu,X. (in press). Effect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ues on judgment of learn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⑵ Fu,X.,& Liu,C. (2003).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explore the mind. Natural Dialectic, 25⑴,112-118
⑶ Fu,X.,& Tan,J. (2003). The effect of share price and gender on stock-selecting.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⑴,29-33.
⑷ Fu,X.,& Tan,J. (in press). The effects of whare price and media on small group’s stock-selecting. Ergonomics
⑸ Sun,Y.,& Fu,X. (2003). Research on core knowledge systems and indications to relative fields.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11⑴,12-21
⑹ Wang,M.,& Fu,X. (in press).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ies.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⑺ Xuan,Y.,& Fu,X. (2003). Dimensional transfer effect in same-different judgm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5⑴, 37-43
⒉Publications in 2002
⑴ Fu,X. (2002). Human data understand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4 (Supplement),15-16.
⑵ Fu,X. (2002). Issues of the youth’s mental traits. Encyclopedic Knowledge,3 (No. 272),48-49.
⑶ Sun,Y.,& Fu,X. (2002). Category specificit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4 (Supplement),114.
⑷ Xuan,Y.,& Fu,X. (2002). Theory of direct percep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orkshop on Virtual Reality and Geography. Beijing,October 25-26,2002,Ⅱ: 12-19
⑸ Yang,L.,& Fu,X. (2002).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in processing visual-auditory cross-model Chinese word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4⑴,10-15.
⑹ Zhang,L.,& Fu,X. (2002). Comparison between graph and table. In: G. Dai ed. The Proceedings of APCHI’2002: Us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Beijing,November 1-4,2002.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2,150-159.
⑺ Zhao,X.,& Fu,X. (2002). Improvement of Bayesian reasoning: Representing information with frequency format rather than probability format. Psychological Science,25⑴,96-97.
⑻ Zhou,G.,& Fu,X. (2002). Distributed Cognition: A New Cognition Perspective. Advan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⑵,147-153.
⑼ Zhou,G.,& Fu,X. (2002). The emotion similarity of schematic face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4 (Supplement),142.
⑽ Zhou,G.,Fu,X.,& Ju,S. (2002). The diagnosticity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comparison and culture influence.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42⑷,10-17.
⒊Publications in 2001
⑴ Fu,X. (2001). To explore the mystery of problem-solving: Representation and strategies. Advance of Chinese Psychology.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Beijing: People Education Press,37-42.
⑵ Fu,X.,Zhou,G.,& Tham,M. (2001). The usability of on-line shop in China. In M. J. Smith,G. Salvendy,D. Harris, and R. J. Koubek (Eds.). Usability Evaluation and Interface Design: Cognitive Engineering,Intelligent Agents and Virtual Reality. 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1222-1226.
⑶ Liu Y.,Fu,X.,& Wu,C. (2001). Presentation of visual and audio information for a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The SID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San Jose,June 3-8,2001.
⑷ Jing,Q.,& Fu,X. (2001). Modern Chinese psychology: Its indigenous root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36⑹,408-418.
⑸ Jing,Q.,& Fu,X. (2001). To commemorate Professor Sim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3⑶,288.
⑹ Xuan,Y.,& Fu,X. (2001). The development and disputes of examplar theories,Journal of 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9⑷,295-301.
⑺ Yang,L.,& Fu,X. (2001).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processes of multimode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4⑷,465-467.
⑻ Zhou,G.,& Fu,X.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in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24⑵,219-220.
獲獎榮譽
1998年,98年度潘菽基金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2000年,中國科學院(京區)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華為獎教金
2005年,講授的“認知心理學”課程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4-2005學年優秀課程
200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
2009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BHP Billton“導師科研獎”;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婦女提名獎
2010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三等獎
2011年,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培訓優秀授課教師”
2012年,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先進女職工工作者
201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創造性思維中關鍵認知神經科學機理研究”(排名第二);《科學通報》2012年度“優秀編委”
2015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11日,中國科學院經研究決定:傅小蘭任心理研究所所長。
盤點中科院心理所科研人員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前身為創建於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51年重建。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心理學綜合性研究所,主要研究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神經和遺傳基礎。心理所現有職工150人,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共127人,包括研究員23人,副研究員30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百人計畫入選者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