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曉冰,湖北省監利縣教育局原局長、黨委書記。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主要著作有《農村教育改革的一場風暴》等。曾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全國首屆教育改革創新管理優秀獎”。
目 錄
序(周洪宇)
第一輯做火炬,不做蠟燭
理解老師,關懷老師
老師也應奔“小康”
老師,你的身體還好嗎
老師的工資怎么這么低
教師也有向上流動的權利
我心目中的好校長
做火炬,不做蠟燭
為什麼“性侵”、“虐童”案件頻頻發生
教師究竟要幾個部門管
話說“吃空餉”
再說“吃空餉”
民辦教師命運的寫真
第二輯一中,你好嗎
“超級大班”危害多
慕課來了
改進美育:塑造兒童的心靈
真的可以不要考試嗎
“留不留作業”誰說了算
不能辛辛苦苦造就“東亞病夫”
中小學生的“兩業”應該“歇業”
藝術家從哪裡來
一中,你好嗎
高中收費:政策模糊20年
從“走班選課”看教改創新
新學校新在哪裡
教改路上別匆忙
65個孩子的故事
山美,人美,教育美
第三輯跳出教育看教育
新型城鎮化離不開教育
孩子都毀了,還要城鎮化做什麼
社會轉型,教育適應嗎
跳出教育看教育
要鼓勵大眾消費教育
學校不是無限責任公司
如今讀書有用嗎
新農村建設別冷落學校
不要用孩子撐領導的“面子”
不要為“錢學森之問”背包袱
是建校增容還是辦“超級大班”
“託管”學生的公司誰來管
教育失敗了嗎
教育需要什麼樣的批評
用激情記錄教育的變革
第四輯大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大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人們為什麼對高考如此焦慮
不要搶招高考“狀元”
多次高考就是多次折騰
高考體現什麼公平
高考應該實行無人監考
“異地高考”不應由地方出台方案
高考改革急不得
第五輯失實的報導:“賣700所學校!”
失實的報導:“賣700所學校!”
不要迷信教育券
引進翔宇
第六輯中職學校為什麼招生難
中職學校為什麼招生難(上)
中職學校為什麼招生難(下)
中職學校的前途:整合高中
婆婆多了管不好
“放緩中職免費”是開錯了藥方
為什麼對民辦教育諱莫如深
財政支持不能光靠嘴說
後記
序
文/周洪宇
張曉冰先生是我的老朋友,為他的新書作序,我很高興。
張曉冰先生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歷任過多個重要工作崗位,雖非教育科班出身,但好學深思,工作之餘博覽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文學書籍,知識面比較廣,喜歡思考問題。尤其是在擔任湖北省監利縣教育局局長之後,結合本職工作,不斷鑽研業務,形成了領導者的戰略思維和對教育的敏感與悟性,他常常能夠從全局和整體上把握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他提出的許多觀點和建議,既有創造性和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在任上,他大膽改革辦學體制,發展民辦教育,引進江蘇翔宇教育集團與政府聯合辦學,監利縣的教育改革一時風生水起,震動華夏,來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張曉冰”一名也隨之聞名全國。特別難得的是,他退居二線後,仍然滿腔熱情地關注教育,思考教育,調查研究,筆耕不輟,幾年下來,就有了讀者眼前的這本新作。
我問他為什麼把這本新作命名為《做一個理性的教育者》,他說主要是針對當前的一種教育現象,即對教育問題往往只看到其表象,而不能深入其深層,不能理性地看待和思考教育問題,對之責備多,批評多,提建設性意見少。他的這本新作,就是力圖從教育的表象去透視教育的深層,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很贊同這種理性精神和冷靜態度。他的新作不是怨天尤人,悲觀絕望,而是充滿信心,昂揚向上,充滿正能量。這正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尤須倡導的精神力量。
我曾在多個場合講過,研究教育問題,教育研究者自身首先應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與立場。許多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成因複雜,積重已久,政府有關部門並非毫無察覺或認識,也不是不想解決,而是一時找不到很好的解決辦法,或還需等待解決的最佳時機,需要社會上和學術界提出良策高招,促成解決。因此,一味埋怨、指責,於事無補,於己也無益。有些喜歡標榜自己是“社會良心”的人,聲稱不批判社會和政府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其實這是對知識分子本質的誤解。知識分子固然應對社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意識,但更重要的是,應有一種建設的態度,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把國家、民族的利益始終擺在個人的名利之上,展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我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一直堅信,“民眾的立場,建設的態度,專業的視野”才應是每個學者,尤其是教育研究者應秉持的基本準則。這裡所謂“民眾的立場”,是指以人民民眾特別是人民民眾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而不是以某些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所謂“建設的態度”,是指以合作的姿態、合適的方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措施,而不是以對立的姿態、生硬的方式要求政府必須做什麼和怎樣做。所謂“專業的視野”,是指分析問題或提出對策,都要以專業的知識與理論為背景,以深入調查研究得來的大量事實和資料為依據,以深思熟慮為基礎,而不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願深入基層實際,滿足於網路傳聞,道聽途說,不管自己平素有沒有研究,動輒以“專家”自居,對什麼問題都發表評論,只批判不建言,話說得越激烈、越尖銳就越自得,譁眾取寵,誤導社會大眾,獵取虛浮聲名。
今天的中國,發展與改革的任務空前繁重,學者特別是教育研究者的責任也空前重大。對待教育難題,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漸進的改良,一種是激進的革命。激進的革命固然看起來快捷徹底,但代價太大,成本過高,而且往往留有嚴重的後遺症。漸進的改良,儘管推進速度緩慢,但穩中求進,代價較小,成本較低,後遺症小。在一個和平建設的年代,知識分子最好是通過漸進的改良以達到社會改造之目的。
應該看到,由於歷史與現實、教育與社會的原因,許多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反覆性,而且不同時期的教育問題也不盡相同。教育研究者應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不能奢望畢其功於一役。只有這樣,教育研究者才能夠真正地沉下去,沉到基層實際,研究深層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高招,有裨於社會大眾,有裨於教育改革與發展。
曉凍的新作即將由享有盛譽的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我真為之高興。相信他在這本著作出版後,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新貢獻,為讀者奉獻更多富有理性、充滿正能量的力作。
2014年12月15日
於京華大有莊12樓316客寓
書 摘
一中,你好嗎
早在20世紀末,有研究者指出:重點中學升入高一級重點學校的高比例並不是因為重點中學的教育產生了作用,而是優秀生源自身的能力使重點中學看上去很有效益。集中優勢資源辦的重點中學,是以削減、剝奪非重點中學的資源為代價而發展的,一部分人的優先發展是以減少和剝奪另一部分人發展的機會為代價的。
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民眾對教育空前關注,國家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別是義務教育實現了免費入學,人們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教育時代,要求教育公平、消除教育特權的呼聲愈來愈強烈。在基礎教育領域,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權學校(重點學校)正在受到關注而逐步取消,但在高中階段,教育系統的改革嚴重滯後,各地農村縣級重點中學制度(我把這種制度稱為縣域內的“一中制度”),因為學生數的大量增加造成競爭性更大而被當地的權貴階層人為地固化,使縣一中成為當地不折不扣的權貴學校,在《教育規劃綱要》出台後,應該廢除這種制度。
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們這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教育的發展極不平衡,師資、經費、設備又十分有限,要實現中學的均衡發展是有困難的。因此,中央決定興辦重點中學。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帶動整個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須考慮集中力量加強重點大學和重點中國小的建設,儘快提高它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197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國小試行方案》。1980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於分期分批辦好重點中學的決定》,系統地闡發了舉辦重點中學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後,儘管重點中學制度的弊端已經日顯突出,但國家教委在1995年頒布的《關於評價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中,仍然強調了辦好重點中學的政策,而且對縣域內的一中進行了評估,有的還授予了“省級示範學校”的稱號,強化了重點中學制度的不可逆轉性。一直到現在,重點中學制度所涵蓋的政策優勢沒有變化,這與當前我國各級財政明顯好轉、經濟社會發生了極大變化的背景和人民民眾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重點中學制度,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已經演變成一種“一中制度”,即縣域內權貴階層在教育上的特權制度。縣一中通常占據了縣域內最優秀的教育資源。一是教師。縣域內任何一所學校的優秀教師,一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名目調進來。教師本人也因為一中的社會地位、收入差別和教學環境、縣城優勢,願意或者想方設法調到一中。同時,進入縣一中的現有教師,由於一中的各類條件在縣域內一枝獨秀,其他學校無可相比,從此也可以過起比其他學校教師優越的生活。二是生源優勢。現在的國中畢業生升學考試即中考以後,由縣教育主管部門把分數最好的畢業生,按分數線劃定,由一中先行招收。一般情況下,即使成績達不到分數線,因為一中教師的優勢、縣城的優勢和辦學條件的優勢,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中就讀,由此就產生了“擇校”。
以上兩點,決定了一中在高考中的成績要優於其他學校。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老百姓最不滿意的是縣域一中當前仍在執行的擇校生招生制度。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為發展高中教育採取吸收民間資金補充高中學校經費不足的辦法,規定高中學校在招生中實行一定比例的“自費生”。自費生根據學校的招生計畫限定人數、分數和錢數,即所謂“三限政策”。在這一政策的作用下,不夠一中分數的學生如果要到一中就讀,一個學年必須繳納學費少則近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縣級財政對高中階段的教育基本上沒有投入或投入很少,學校就是靠不夠分數線生源的“擇校費”來維持運轉和發展的。許多學校特別是農村鄉鎮的高級中學,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收費如果按照規定的擇校生收費標準收取,就沒有生源,而家庭經濟條件好或者有“關係”的學生則到一中或其他相對好的學校去“擇校”,這樣造成了農村鄉鎮的高級中學難運轉。而縣一中,在擇校政策面前具有強大的優勢,但是,要收取高額擇校費,僅僅只能針對無關係減免的普通百姓子女。目前,研究者把重點中學的教學效率以及這種制度的平等與效益問題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重點中學制度給基礎教育領域造成的嚴重失衡和因一中招生引起的腐敗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凡在縣域內,權力、資金、人事等方面能夠對教育主管部門和一中學校的主要領導形成約束的政府部門(單位)和個人,都能寫一個條子減去幾千元甚至於上萬元的“擇校費”。縣一中擇校生招生中的這種“潛規則”,擾亂了當地高中招生秩序,每到招生時節,要求減免擇校費的各種“關係”都被動員起來,向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校長施壓,有的部門寫的條子無法被學校減免時,則會遭到權勢部門或個人對學校明的和暗的報復和打壓,而當縣一中的辦學經費缺口無法填平時,又無法解決,學校只好舉債。這是當前各地縣一中學校欠下銀行巨額貸款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條件下,縣一中實際上已經成為當地特權者階層的學校。因此,當有的地方要將縣一中改為民辦時,縣內的各個既得利益群體都會起來反對。
對縣域“一中制度”的弊端,許多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但怎樣才能摘除這株毒瘤,卻很難統一。縣域內的高中學校已經形成了一中和其他中學的嚴重失衡狀態,如果不廢除“一中制度”,所謂實現縣域內的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話。但是,要想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改變這種格局又很難實現。當前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增加對高中階段的財政投入。 我的觀點如下:第一,對高中學校的辦學經費,至少教師工資,由財政全額撥付,使公辦教師在各學校流動時,其收入水平相近。然後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師整體水平在各學校之間進行調配,首先實現各學校師資力量的均衡。第二,縣一中校園和辦學條件目前狀態下和其他學校不可比,可以把一中獨立出來,實現多元化辦學,委託給其他教育機構或民間辦學者按照民辦學校的要求管理,一中原有教師,願意留在原校的可以保留公辦教師身份,不願留下的則可調入其他公辦學校。財政不再對原有一中進行投入,必要時可以根據辦學情況適當補貼。第三,高中招生不再採用按學生分數線劃定學校的辦法,實行自願報名和就近分配學校相結合的招生原則。現有的擇校生(三限生)收費制度自然終止。第四,所有高中學校實行一個收費標準,收取學雜費。收費標準主要是根據高中辦學中的公用經費定額確定,不能像現在一樣過高。學校的發展和建設資金、教師工資應由財政全額撥付,不應再由學生負擔。
201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