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屬卷:KnemaLour.所屬科:Myristicaceaenom.conserv.
中文名:假廣子
科中文名:肉豆蔻科
屬中文名:紅光樹屬
拉丁學名:K.erratica(Hook.f.etThoms.Sincl.)J.
英文名:WanderingKnema,Tomentose—frKnemauited
其它中文名:“埋好來”(西雙版納傣語)、“梭勒帕迷”(西雙版納基諾語)。
形態特徵
葉堅紙質至近革質,長12—25(—32)厘米,寬3—6(—8)厘米,長方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稀長圓形至狹橢圓形,兩邊近平行,先端銳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稀近平截,表面灰綠色,微具光澤,無毛,背面被銹色或灰褐色有柄的星狀微柔毛,老時漸疏而變為無毛,有時毛被成小片脫落,中肋在表面下陷,側脈15—32(—36)對,至邊緣處彎曲網結,兩面隆起,第三次小脈近平行,與第四次小脈構成明顯的網狀;葉柄長0.6—1.7厘米,通常密被銹色或灰褐色微柔毛。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腋生,有小花4-8;瘤狀總梗長3—4毫米,有時無瘤狀疤痕,呈四棱形;被灰色或銹色微絨毛;花蕾長3—5毫米,倒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梗長5—7毫米,在中部或中部以上著生小苞片;雄花花被裂片3,稀4,倒卵形,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裡面無毛,雄蕊盤下陷或近下陷,無毛,花葯8—16枚。雌花稍大,3—8(-10)簇生於極短的瘤狀總梗,圓柱形或棒形,外面密被銹色星狀絨毛,長3一4毫米,中部微收縮,花柱與子房約等長,柱頭2裂。每裂片2淺裂,老時近無毛。果序通常著成熟果1—2個,果卵珠形或橢圓形,頂端尖,長2.5—3.2厘米。1.8—2厘米,基部盤狀花被管基宿存,柄長0.8—1厘米,外面密被銹色絨毛或稍被粉末狀微柔毛或老時漸無毛,果皮厚約1毫米,假種皮橙紅色至深紅色,近全包種子或僅頂端有微小的撕裂,種子卵狀橢圓形,長2—2.8厘米,徑1.3—l.6厘米,兩端圓,乾時暗紫紅色至灰黑色,種皮脆殼質,易裂,具微隆起的細網紋,珠孔顯著凹陷,孔狀。花期8—9月,果期4—5月。分布及生境
產勐臘、景洪、瑞麗、潞西、滄源等地,生於海拔500—1700米的山坡、低丘、溝谷邊緣的疏林或密林中。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泰國及緬甸等地。國內分布:雲南景洪,勐臘,瑞麗,潞西,滄源。在明顯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多濕、靜風、無霜。一年之中可分為雨委(6-9月),乾涼季(10-2月)和乾熱季(3-5),年平均溫20.6℃,年降水量約14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溫度85%,雨日約200天,霧日約170天。土壤為紫色砂岩發育而成的磚紅壤。陰濕山坡、丘陵或溝谷密林中
化學成分
從假廣子中分離獲得8個化合物,經光譜測定,鑑定了其化學結構分別為花旗松素(1)、木犀草素(2)、()-兒茶素(3)、硫磺菊素(4)、7-Megastigmene-3,6,9-triol(5)、原花色素(6)、β*谷甾醇(7)、胡蘿蔔苷
繁殖與栽培
播種繁殖。1、壯苗培育技術(1)育苗方法:可採用有性繁殖育苗和無性繁殖育苗,無性繁殖主要採用嫁接方法育苗。(2)種子採集與貯藏:10月下旬-11月上旬選生長健旺的壯齡母樹採集飽滿種子,采後洗除蠟質陰乾,放入塑膠袋中置陰涼處儲藏。(3)播種育苗:①沙床培苗:用磚頭圍砌築床,床高20—30厘米,應陽面低25厘米;床寬1.0-1.2米,長度視具體情況而定。床面鋪細沙厚10厘米左右,用1%硫酸銅(波爾多液)進行沙床消毒後平整待用。2-3月間播種,均勻撒播。播後用木板輕壓種子,使之與沙密接而平整,並鋪一層細沙,以不見種子為度。再加蓋拱架塑膠薄膜。當種子發芽達30-50%時,可將薄膜掀開。②圃地選擇:白花樹喜光,幼樹耐寒性稍差,宜選排灌良好、避風向陽、疏鬆深厚肥沃的土壤做圃地。③整地與築床:三犁三耙整地,每畝用生石灰230公斤或硫酸亞鐵粉劑10公斤進行土壤消毒,施腐熟廄肥3000-4000公斤,或施餅肥100-140公斤和鈣鎂磷肥23-30公斤,耙勻後築床。床高15-20厘米,床寬1.0-1.2米。床面鋪細紅心土厚2厘米左右。④芽苗移栽:沙床芽苗發葉2-3片後可起苗移栽,切除芽苗主根,按株行距6-8×25-30厘米進行栽植。栽後及時澆透水,以後須注意保持苗床適宜濕度。
(4)嫁接育苗:①砧木培育:方法同播種育苗。可直接大田播種,播種量控制在每平方米200粒左右。取健旺粗壯1年生苗做砧木。②接穗選擇與采穗:選長勢旺盛、結實多的植株為母樹,並采掛果枝旁的健旺枝條做接穗,在嫁接前2-3周采穗,采後用保濕材料包好裝入薄膜袋內置陰涼處保存待用,注意保持枝條 濕潤,不能失水。③嫁接:主要採用切接法或腹接法嫁接。可在室內進行,亦可直接在大田嫁接,春、夏均可嫁接。但以夏接成活率較高。④接苗移栽:按株行距15×30厘米移植,注意砧根舒展,采緊踏實,填土至嫁接口,穗芽露在土層之上,澆透定根水。
(5)苗期管理:①及時遮陰:芽苗和接苗移栽後,前期要注意適度遮陰。嫁接苗還應及時抹芽除萌和防止新梢風折。②加強除草撫育:按“除早、除小、除盡”原則及時除草,按“前淺後深”鬆土2-3次,以促進苗木生長。同時,定期用低濃度殺菌劑、殺蟲劑進行消毒殺蟲,預防病蟲害發生。③適量施肥:為促進苗木生長,結合除草鬆土應適施1-2次追肥,施肥量應根據苗木生長情況而定。④分級出圃:當年生苗高一般可達0.8米以上,地徑粗1厘米以上,可分級出圃造林。產苗量芽接苗每畝可達2萬株以上;嫁接苗可達1.4萬株以上。2、整地挖穴:(1)全墾、帶墾、塊墾、穴墾整地均可。整地深度30-40厘米。(2)按60×50×50厘米規格挖穴,穴內施足腐熟廄肥或枯餅肥等基肥,並與表土拌勻。(3)造林密度與造林季節:初植密度每畝40-60株,即株行距以4×4米或3×4米。在苗木落葉休眠後至芽萌動前即11月下旬-3月上旬均可造林。(4)起苗栽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造林。起苗可不帶宿土,但應注意避免苗木失水乾燥。栽植時掌握苗正根舒、采緊踏實和澆透定根水。冬寒或氣溫較低地區還套用稻草圍蓋以防寒。
3、林分撫育管理與豐產經營技術:(1)精細撫育:幼林期須年年除草、施肥、撫育。成林掛果後應適度擴穴鬆土施肥,施肥量視林分生長或結果量而定。
(2)修枝整形:為提高結實量和便於採摘,植後第3-4年,距地面1.5米處切斷主枝,保留4-5枝有活力萌芽枝條 ,以後及時修剪徒長萌條,促進形成矮寬樹冠。(3)適度套種:林分中可套種農作物、茶葉、中藥材、低矮耐蔭花木等經濟植物,以提高林地經營效益。
種子的休眠與萌發
假廣子的離體胚能正常萌發,在黑暗條件下,3個樹種的完整種子於15~35℃溫度範圍內,無論恆溫和變沮均不能萌發,種子僅在光照下30、35℃恆溫和30℃日/20℃夜變溫中較窄的溫度範圍內能萌發,但發芽遲緩、過程長、萌發率低。種子均具生理休眠特性,種皮透氣性差和存在發芽抑制物質是樟樹種子休眠的原因,低溫(5℃)層積80d,不能完全解除休眠,在30℃日/20℃夜最適變溫條件下,並給予適當光照,萌發率僅為41.00﹪;採用0.5﹪KNO3+0.10﹪GAs溶液浸種2h後低溫層積80d,在光照條件下,萌發率可提高到74.00﹪;胚存在發芽抑制物質和種皮透氣性差是引起檫樹種子休眠的最初原因,經低溫層積後,種皮防礙抑制物質向外滲透是種子不能完全解除休眠的關鍵因素,低溫層積240d,在25℃日/15℃夜最適溫度下,光暗中的萌發率僅為59.00﹪~54.00﹪,而採用4﹪H2O2+0.10﹪GAs溶液浸種後低溫層積,萌發率可高達87.00﹪;種皮透氣性差,發芽要求特殊的溫度和一定的光照是閩楠種子休眠的原因,低溫層積60d,在光照條件下,20、25℃恆溫和30℃日/15℃夜變溫適宜溫度中,萌發率能達77.33﹪~85.33﹪。
同屬物種
紅光樹屬
拉丁學名:KnemaLour
英文名:Knema
簡介:常綠喬木。葉堅紙質或革質,下面常被白粉及銹色絨毛,側脈近平行,互相連結。花單性、異株,成密總狀花序或假傘形花序,總花梗粗,不分枝或分叉,由多數疤痕集結而成為瘤狀體,苞片早落,花梗上部或中部具小苞片,脫落後留有疤痕,花較大,近球形或橢圓形(多為雄花),碟形或壺形(國產有些種的雌花),具花梗,雄蕊柱頂端成盤狀(雄蕊盤),花葯8-20,分離,基部貼生在盤的邊緣成星芒狀,不直立,花柱短而厚,柱頭為具2淺裂或邊緣牙齒狀或撕裂狀的盤。胸徑10-25厘米,分枝集生樹幹頂端,平展而稍下垂,幼枝密被銹色短星狀絨毛或近顆粒狀柔毛,老時漸無毛,黃褐色至黑褐色,具縱紋。
葉膜質至堅紙質,全緣但有時不規則的波狀,長圓形,披針形,倒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0-20(-28)厘米,寬2-4(-7)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表面有光澤,灰綠色,背面蒼白色,無毛,有時沿中脈和側脈被細小的星狀或近糠秕狀微柔毛,老時漸疏,側脈12—18對,第三次小脈幾平行,互相網結,微隆起;葉柄長5—20毫米,無毛或有時被短的星狀近糠秕狀微柔毛。雄花花蕾扁球形,徑3—5毫米,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花被裂片3,花葯10—16枚,(2-)6-9朵花組成假傘形花序,總梗瘤狀,長3—6毫米,花梗細長,長約為總梗的2倍,中部以上有小苞片。雌花序假傘形,腋生,總梗長0.5—1厘米;雌花長卵珠狀,長約4毫米,幾與花梗等長;小苞片著生於花梗的中部以上,密被銹色短柔毛。果通常單生,下垂,長1.8—3.2厘米,徑1.5—2.5厘米,卵球形至近球形,幼時被絲狀絨毛,後漸無毛或被銹色星狀顆粒狀微柔毛,頂端有時偏斜凸起,基部具宿存的盤狀花被管基,果皮薄,厚約1—2毫米;假種皮深紅色,完全包被種子或僅頂端微撕裂;種子卵球形至近球形,長1.6—2.6厘米,徑1.2—2厘米,種皮薄,脆殼質,外面光滑,乾時褐色至紫褐色,自疤痕向上伸出多條不規則的縱紋。果皮肥厚,常被絨毛。假種皮先端撕裂,稀不裂;胚乳皺褶狀,含油和澱粉。
約70餘種,分布於南亞,從印度東部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及伊里安島。中國有5種1變種,產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
版納青梅
現狀:稀有種。版納青梅是最近發現的新種,分布極狹窄,僅產雲南勐臘。目前,因產地仍在毀林開荒,森林面積不斷縮減,版納青梅正日益減少,急待採取保護措施。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達35-40米,胸徑40-90厘米;樹皮灰白色至灰黑色,有環狀紋。葉近革質,長圓狀披針形,長9-19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除中脈具稀疏星狀毛外,其餘無毛,側脈12-14對;葉柄長1.5-2厘米,密被黃色星狀短絨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12厘米,密被黃色星狀短絨毛;花萼裂片5,大小略不等;花瓣5,白色或微紅色;雄蕊15,兩輪排列,內輪5,外輪10。蒴果近球形,被星狀絨毛;宿存萼片5,其中2枚增大成長圓狀披針形的翅,長3-4厘米,寬1-1.5厘米,其餘3枚披針形,長1.5-2厘米,寬5毫米。
地理分布:僅分布於雲南勐臘縣南沙河、景飄河兩側,海拔900-1000米之間的低山峽谷。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片納青梅生長在明顯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多濕、靜風、無霜。一年之中可分為雨委(6-9月),乾涼季(10-2月)和乾熱季(3-5),年平均溫20.6℃,年降水量約14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溫度85%,雨日約200天,霧日約170天。土壤為紫色砂岩發育而成的磚紅壤。常與雞毛松RodocarpusimbricatusBl.、滇波羅蜜ArtocarpuslakoochaRoxb.、細青皮AltingiaexcelsaNoronha、假廣子Knemaeratica(Hook.fe.etThoms.)J.Sincl.、橄欖CanariumalbumRaeusch.等混生。通常為主要優勢樹種。花期5-6月,果期8-9月。
保護價值:版納青梅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對研究熱帶植物區系有學術價值;木材堅硬,材性好,是熱帶優良用材樹種之一。
保護措施:在未劃入自然保護區地帶,建議有關部門建立保護點進行保護,積極進行引種試驗。栽培要點:參考青梅與廣西青梅的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