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倫敦紳民捐助中國創作年代:清代作者:郭嵩燾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廿三日。禮拜。阿爾拉爾得為捐助中國災荒會之參贊,寓書馬格里,以《代模斯》新報刊刻書信三通(1),其中有“哲紀”(JG)者(以二十六字母衍出第一字以標識之,未全載其姓名也),痛詆天壇採辦巨木,合銀十餘萬兩,以為虛糜款項,置民生疾苦不問。阿爾拉爾得謂此信大有礙於賑務,以擬一稿辨論之,而於中國情事則固不能知也。因屬馬格里寄復一書,推論二事:一、國家頒賑山西一省已逾百萬;直隸、河南、山東、陝西各有賑款;官民捐輸,又在此外。而此五省錢糧豁免與緩徵,兩三年來又已數百萬。而以玩視民瘼訾之(2),此過也。天壇工程本屬要需,而其採辦木料,實在五六年前,巨木長十餘丈,皆出深山僻遠之區,運出大江,動需一兩載,而由各處採辦,以符工部所開丈尺,亦需一二的之功,實在以前數車,需用經費開支已久,而以虛糜款項責之,此尤過也。吾以中國人,目睹倫敦紳民捐助中國情形,不欲更加駁辨,仍屬阿爾拉爾得為剖辨之。而《代模斯》所刻上海來信,持論有極精透者:一論罪己詔書(3),謂天災流行,人力無從斡旋。而中國於此絕不一為經畫而預備之計,其責實無可辟。如開河浚川,引水灌輸,此預防之策也,中國一無經營。電報、汽輪車以通訊息,以利轉輸,此臨事補救之方也,中國一無討論。至於鑄造銀錢,取便民商,外國之交易無阻,其利小,中國之居積有資,其利大,又一切峻拒之(4),以為中國錢法,外國不宜乾與。以此一切襲常蹈故,自取坐困之勢,至是猶無省悟,為患將何已也?一論中國人民禁使出洋,其弊終至於使人掠取為奴僕,而無有正名挈眷謀生外洋者(5)。英國既收取澳大利洲,凡有挈眷承往開墾,國家皆資助以行。中國坐聽人民數百萬日充餓莩(6),而出洋則嚴禁之。貧民私出外謀生,稍有贏餘,裹負以歸,各國尤深嫉之。是以美國之舊金山,與澳大利洲新金山,至有遏載華人前往之議(7)。將來一切驅回中國,其隱患尤深。其他議論尚繁,俱切中中國情弊,閱之慨嘆而已。
作品注釋
(1)《代模斯》:《泰晤士報》。(2)民瘼:民間疾苦。訾:詆毀。(3)罪己詔:《左傳》莊公十一年有“禹、湯罪己”句。歷史上封建王朝遇危難之時,為收拾民心,往往以皇帝名義,取《左傳》之意,下如自責,昭告內外,稱罪己詔。(4)峻:嚴刻,嚴厲。(5)挈(qiè):率領。(6)莩(piǎo):通“殍”。餓死的人。(7)遏載:阻止,斷絕。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記嵩燾日記》第三卷,是作者出使英國時期,寫於1878年(光緒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日記。這是一篇內容豐富而嚴肅的日記。倫敦紳民成立了捐助中國災荒會,而英國的報紙卻發表了一篇上海來信,批評當時的清政府為天壇工程採辦巨木,耗資甚多,卻不顧民生疾苦。這封信影響了賑災工作。郭嵩燾作為駐英大使,不得不向捐助中國災荒會說明有關事實,為清政府辯解。但郭嵩燾的心情是沉重而複雜的。他肯定上海來信“持論有極精透者”、“俱切中中國情弊”。作為一個深知國情的外交官,他只有“慨嘆而已”。直到現代,這篇日記仍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作者簡介
郭嵩燾(1818—1891),字筠仙,湖南湘陰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75年(光緒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次年,擢兵部侍郎、出使英國大臣,後兼駐法公使。由於劉錫鴻為副使,不與郭嵩燾合作,郭嵩燾於是請病歸,主講城南書院。此間仍關心國事,時有上疏論外交政務,頗有遠見。著有《養知書屋遺集》及研究經學著作數種。後人整理出版有《郭嵩燾日記》、《郭嵩燾奏稿》、《郭嵩燾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