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宏偉

倪宏偉

倪宏偉,總裝工程兵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從事探雷工程偵察技術研究35年,攻克16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得13項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基本信息

倪宏偉倪宏偉
倪宏偉,總裝工程兵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從事探雷工程偵察技術研究35年,攻克16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得13項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他不僅解決了高靈敏探雷器材受大地干擾這一世界級難題,還在中軍工程裝備中首次實現了數傳通信指揮自動化,5次填補中軍淺表地質工程偵察專業領域的空白,攻克16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得13項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

堅持學習

倪宏偉堅持學習
處處留心皆學問,厚積才薄發。在探測試驗室有一堆形狀各異的石頭。這不是普通的石頭,是十年前倪宏偉從西藏背回來的。看到大家當時有些疑惑不解,他說:“別看這些石頭現在不起眼,說不定將來能排上大用場。”因為特殊的光照、土質和險惡的自然環境為一般石頭所不具備的個性,這些石頭現在果真應證了倪宏偉當時的話,不僅為科研試驗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數,而且成為激勵年輕人當“有心人”的活教材。肘見這位探測技術專家敏銳的頭腦和卓識的眼光。

學習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如果一個專家不堅持學習,時間一長,專家就不“專”了,停止學習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所以,無論是在科海泛舟,還是在書山跋步,還是向世界難題發起衝擊,倪宏偉每天晚上都要堅持看一、二個小時的書或上網瀏覽。他說:“看到撲面而來的新知識,真怕一夜醒來自己被甩在了後面。”

在生命的長河中,有人虛度了光陰,倪宏偉卻抓住了分分秒秒。生命的長短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充分利用分分秒秒,有限的生命就會延長。別人的一天,他就能當兩天過。在“一名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僅僅是科研戰場上的勇士,還得是善於科研總結的行家裡手”自勉中,倪宏偉在職攻下了同濟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三所重點大學的博導,並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餘篇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出版了《地雷探測技術》等多部學術專著,其中,《現代功能陶瓷》成為本專業研究生的必修教材。

研探雷器

倪宏偉探雷器
探雷器材裝備靈敏度越高,探測效果就越好,但同時大地背景的干擾也越大,這是探雷技術上的一大難題。為了攻克它,倪宏偉三次上邊境線,實際了解需求。一次,儘管他十分小心,但還是踩上了一顆地雷。憑藉豐富的經驗,倪宏偉細心地把地雷排了出來。在中軍探雷技術研究剛剛起步之時,一些急需器材只能依賴進口。帶著從他腳底下取出的那顆地雷,倪宏偉回到所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認真分析。他把地雷拆了個七零八落。為了獲取準確的試驗數據,倪宏偉在實驗室常常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還常常光著膀子鑽進70多攝氏度的高溫房,冬天則到零下40多攝氏度的冷凍室里測取數據。幾度寒秋,倪宏偉研製成功一種新型探雷器,它性能可靠,靈敏度高,便於攜帶,可在各種土壤條件下作業。這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的新型探雷器在邊境掃雷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探測清除了200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各種地雷數萬顆。

湖底找彈

倪宏偉探測器
深秋的一天,人們用一種被稱為“電子眼”的探測器,準確測定出某湖底深處二戰時期遺留的一枚航空炸彈;同年,某古炮台遺址,一尊沉睡在地下一個多世紀的清代古炮也被這隻“電子眼”透視到,使其重見天日。這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專門用於探測航空炸彈等地下埋藏物的航彈探測器,是倪宏偉研製的新產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已開發國家有能力研製開發這種新型探測器

剛接手這一項目時,倪宏偉就提出運用世界上最新微電腦技術,研製出一種集多功能於一身的智慧型化探測器的構想。他編製程序,最佳化設計,一個方案失敗,再上一個。經過5年多攻關,他解決了模擬系統溫度飄移、智慧型系統與模擬系統交叉干擾等技術難題,建立了半點測量數字模型,打破了過去野外測試、定位計算的傳統模式,成功實現了該器材在野外同時定位、計算、存儲,為推動中國靜磁測量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該技術在安全保衛、偵察犯罪、水廠檢測地質勘探、考古、城市管線普查等許多領域得到廣泛套用。

破解難題

倪宏偉地下探雷器
20年前,曾有人探索研製一種集地形地貌攝製標繪和數傳通信指揮等功能於一體的工程偵察車,都因種種困難而擱淺。這一放就是多年。倪宏偉和戰友們接到任務後,一系列難題便接踵而來。那些日子,倪宏偉總是讓自己全方位處於思考狀態,往往在聽別人講述某種想法時,腦子裡會突然閃現一天來的思考結果,自己苦苦思考的問題一下子便豁然開朗了。

要全面掌握軍事工程偵察內在規律,就要認真研究淺表地質干擾信號的規律,這是一道人們尚未解開的難題。在多年不懈的研究中,倪宏偉通過積累相關知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設計出一種天線,解決了脈衝振鈴響應及背向干擾難題;採用超寬頻放大技術,補償了信號衰減,提高了接收靈敏度;用實時疊加平均法消除了隨機噪聲干擾;採用自動檢錯技術,提高了數傳保密通信指揮能力;他還首次實現了軍事工程地質數據處理和通信指揮自動化。新研製成功的某型工程偵察車,正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技術難關

倪宏偉探測器響起後,拾荒夫婦開始挖坑
成像探測和炸藥探測技術,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難題。成像探測,就是要從過去僅靠耳朵聽到,轉變為把被測物的形象完整呈現出來;炸藥探測,則要直接探到地雷的本質——炸藥

沒有任何參照物,一切從零開始。同時領銜兩個課題總師的倪宏偉,非常清楚肩上擔子的分量。那段時間,他一直冥思苦想,試圖解決這樣一個問題:能否建立一個能量場,來刺激埋藏在地下含炸藥的物質,通過捕捉瞬間的信號變化,清晰地將被測物反映到電腦顯示屏上。這種大膽的構想中所蘊含的技術難題,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但倪宏偉卻偏要啃這塊“硬骨頭”。他經過反覆試驗,先後解決了數傳通信和測控定位、圖像壓縮及還原優選梯恩梯共振譜線快速數位訊號累加等關鍵技術,為我軍工程裝備探測領域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倪宏偉每天晚上都要堅持看一、二個小時的書或上網瀏覽專業信息。他說:“看到撲面而來的新知識,真怕一夜醒來自己早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繁忙的工作之餘,他攻下了同濟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三所重點大學的博導,並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出版了《地雷探測技術》等多部學術專著。
深秋的一天,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內。一種被人譽為神奇“電子眼”的探測器,“透視”到湖底,將埋在湖底近6米深的二戰時期遺留的航空炸彈準確測定。同年,長江江陰古炮台遺址,一尊沉睡在地下一個多世紀的清代古炮“耀威大將軍”也被這隻“電子眼”透視到,使其重見天日。這種專門探測航空炸彈等障礙物的新型航彈探測器材,是總裝工程兵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倪宏偉博士研製的新產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已開發國家有能力研製開發這種新產品。

研究領域

倪宏偉探雷器
49歲的倪博士是個“科研迷”。在高靈敏度探測器材研究領域,他如同一位驍勇善戰的勇士,每涉足一個技術領域,就一定要在這個領域開花結果。

他剛走進探雷器材研究領域時,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研究比國外先進水平落後十幾年,一些急需器材只能依賴進口。為此他發誓要搞出自己的先進探雷器,為國爭光。為了這一目標,倪宏偉常常在實驗室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吃一頓管一天,睡一覺拼幾宿。不是光著膀子鑽進70多攝氏度的高溫房,就是裹著羊皮大衣到零下40多攝氏度冷凍室連續做試驗、記數據。經過7年多的艱苦拼搏,他研製出了新型高靈敏度探測器,縮小了中國在該領域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1.他在研製某型工程偵察車時,大膽採用圖像實時顯示目標三維成像數據傳輸保密等多種先進技術,首次實現了軍事工程地質條件的實時成像探測,一些關鍵部件獲國家發明專利。該車的研製成功,對中軍工程兵偵察、訓練具有重要意義,項目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2.探雷器材裝備靈敏度越高,探測效果越好,但大地背景的干擾就越大,這是世界探雷技術的一大難題。為了攻克它,倪宏偉3次上前線,實地了解戰場需求。在前線的日子,他經常摸到前沿,仔細調查土壤土質情況。在某前沿陣地,山坡上隨處都有可能碰到地雷。一次,倪宏偉爬上山坡,儘管他十分小心,但還是踩到一顆地雷,戰友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他沒有驚慌,細心地把地雷排了出來。帶著那顆從他腳底排出的地雷,倪宏偉回到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翻閱國內外相關資料,請教專家。經過8個月苦戰,倪宏偉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探雷器。它性能可靠、靈敏度高、功耗低、體積小、重量輕,可在各種土壤條件下作業,立、跪、臥三種姿勢均可使用。該新型探雷器的研製成功,使中國單兵探雷器材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這種探雷器在雲南、廣西邊境掃雷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探測清除了2000平方公里地雷區的不同種類的數萬枚地雷。

3.航彈探測器研製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倪博士在項目一展開,就提出運用世界上最新微電腦技術,研製出一種集整機一體化、小型化、智慧型化、多功能於一身的智慧型化探測器。方案一經確定,倪宏偉就撲下身子刻苦攻關,編製程序,最佳化設計,一個方案失敗,再上一個。經過5年多攻關,歷經酸甜苦辣,他終於解決了模擬系統低溫飄移、智慧型系統與模擬系統交叉干擾等技術難題,建立了半點測量數字模型,實現了該器材在野外同時定位、計算、存儲,打破了過去野外測試、定位計算的傳統模式,成功地開發了技術先進、性能優良的航彈探測器,這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