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have bad luck] 不良狀況,尤指關於健康、命運或前途的壞狀況。
2、[woe] 常用於譴責或因痛苦而呼喊。
我倒霉!我無希望了。
辭彙來歷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詞本是浙江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不好。此語產生的時間算來不長,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候,由於“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為了求個吉利,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叫作“倒楣”。後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於口語和書面,直到現在。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這個詞語過程中,由於倒霉和倒楣是諧音,而且,“霉”字亦有壞運氣的意思,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倒霉”。
自隋唐推行科舉以來,一旦鄉試中了,便要在家門口豎好旗桿,桿上高懸大旗,上寫“捷”字,以此裝點門楣,以示榮耀。如果京試高中,還要另豎黃桿,升起黃旗,大大慶賀一番。反之,如京試不中,則把原來豎在門前的旗桿放倒,人們稱之為“倒楣”。流傳中逐漸訛傳為“倒霉”,其原意也延伸為泛稱各種不順利或不幸的事。
引證解釋
亦作“倒楣”。亦作“ 倒痗 ”。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老殘遊記》第十五回:“ 翠環 道:‘可不是呢,大約就是我這個倒痗的人,一捲鋪蓋害了 鐵爺 許多好東西都毀掉了。”
魯迅《花邊文學·清明時節》:“他掘開 宋 陵,要把人骨和豬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 宋 室倒楣。”
茅盾《子夜》八:“別項生意碰到開火就該倒楣,做公債卻是例外。”
老舍《龍鬚溝》第三幕:“我是得躲開這塊倒霉的地方!”
巴金《家》八:“多半又要檢查仇貨了,不曉得該哪一家鋪子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