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84-1991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學習,研究鐵、鋁等合金的結晶與組織性能的關係;1988年獲學士學位,1991年獲碩士學位。
1991-1995年,在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內容為有機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生長形態及其溶劑效應,1995年獲博士學位。
1995-現在,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工程室工作,主要從事蛋白質晶體學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2004年任研究員
現任中國科學院泰州套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中心主任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員、生物物理學會會員、《現代儀器》雜誌編委
研究方向
蛋白質既是生命體的主要結構物質,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研究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與功能對生物製藥和納米生物技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蛋白質晶體學研究涵蓋了蛋白質樣品的製備、結晶、X-射線衍射、結構解析以及功能解釋等方面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是典型的交叉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未知規律,期待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研究組的研究特色是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蛋白質晶體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空間生物技術的主要內容之一。空間的失重條件使得晶體生長的環境更穩定,可以生長出更高質量的晶體,從而有助於獲得生物大分子更精細的三維結構信息。
研究內容
* 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
研究組自九十年代初率先開展了我國的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研究,利用國產的返回式衛星和美國的太空梭進行了四次空間實驗。同時,研究組承擔著我國重大航天工程中蛋白質及其它生物大分子晶體生長項目的研究,歷時十年,涉及幾十種重要樣品的晶體生長,在我國的神舟二號和神舟三號飛船上成功地實施了兩次空間實驗,獲得圓滿成功。實驗室擁有從樣品製備、鑑定、結晶、X-射線衍射到結構解析的全套儀器設備,為所承擔課題的順利實施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全面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 蛋白質晶體生長方法和機理
蛋白質晶體生長的複雜性使之成為結構基因組研究的限速步驟。現在,蛋白質晶體生長已逐步擺脫了其經驗和技藝性質,成為專門的研究領域。前期,我們運用計算機模擬和結晶實驗等方法對常用的蛋白質結晶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結論。目前,我們一方面在基於方法和機理研究的結果探索新的晶體生長方法;另一方面,從巨觀(實驗統計)和微觀(分子水平)兩個途徑著手研究晶體生長的調控和最佳化技術,其中某些技術已獲得實際套用。
* 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解析與分子間相互作用
結構解析主要集中於空間與地面生長晶體之間的結構差異和地面生長的重要蛋白質晶體的分子結構研究。分子間相互作用研究是我們目前研究的重點,主要目的是揭示分子識別的機制,同時服務於蛋白質結晶條件的設計和預測;目前已建立起相關的軟硬體研究平台,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