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控制

應明確規定貸款的品種,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貸款,制定相應的貸款政策和操作程式。 (11)貸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 (14)貸款檔案管理政策。

百科名片

信貸控制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控信貸總規模或基礎貨幣總量,而對社會貨幣信貸總量實行目標管理的一種巨觀管理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和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在保持幣值穩定的基礎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在計畫經濟體制下,中央銀行信貸總量管理主要是對國家銀行貸款總規模的控制和管理,其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是國家銀行貨幣信貸計畫和現金髮行計畫。隨著經濟與金融體制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在信貸資金總量管理方面先後實行過統存統貸、差額包乾、實貸實存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信貸管理體制。1998年取消了對國有銀行實行的貸款規模控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銀行信貸總量管理則主要是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和管理,其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是調整中央銀行儲備貨幣規劃、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

信貸控制的內容

信貸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信貸管理組織設定、信貸政策、信貸風險監測與管理、信貸監督與檢查等。
1.信貸管理組織
信貸部門的組織設定必須服從職能分離、相互制約的原則,即審貸分離的原則。這種分離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崗位上的分離和部門之間的分離。各部門的職責分工要清楚、合理,崗位分工也要明確,而且要有書面的檔案。
組織設定應該分為兩個層次:職能部門和信貸委員會。職能部門也至少要有兩個,即負責貸款發放的部門和負責貸款監督管理的部門。前者負責對貸款的調查、發放、日常管理,後者負責貸款的審批、檢查監督、貸款政策的制定。信貸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組成,是信貸業務的最高決策機構。
對於小型的農村信用社,重點不在於要求其應設立何種組織,關鍵在於操作中體現相互制約的原則、審貸分離的原則。
2.信貸政策
信貸政策要涉及聽有的指導和規範貸款業務、貸款管理和控制信用風險的各項方針、措施和程式。信貸政策應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貸款服務方向。在信貸政策上必須有明確的服務方向,在制訂信貸政策時,首先應明確為社員、社區服務的政策原則,體現對社員貸款的優惠政策。農村信用合作社還要體現為“三農”服務的政策要求。
(2)貸款業務發展戰略。貸款業務發展戰略是開展貸款業務的指導思想,包括開展信貸業務應遵循的原則、希望開展業務的行業和區域、希望開展的信貸品種、希望達到的業務擴展速度和信貸規模。制定貸款業務發展戰略應符合穩健經營的原則。
(3)貸款審批的分級授權。應規定所有信貸人員的信貸許可權。信貸授權要由理事會批准,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定期調整。信貸授權的調整也必須經理事會批准,而且必須對調整的頻率進行控制。
(4)貸款發放的規模控制。應根據資金來源和資產的組合,確定運用於貸款的資金總量。控制和調節貸款規模的手段是控制存貸比例。
(5)貸款的期限和品種結構。應明確規定貸款的最長期限,並規定貸款期限應保持與貸款項目生產周期或資產轉換周期一致。應明確規定貸款的品種,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貸款,制定相應的貸款政策和操作程式。應明確規定各種貸款的不良貸款可接受程度,超過限度的要限制開展或停止開展。
(6)利率。必須明確規定貸款的定價政策,包括定價過程與方法。必須明確規定執行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和浮動範圍。各種優惠貸款利率要考慮籌資成本、管理費用、工資費用和可能發生的違約風險。
(7)貸款的擔保。應根據《擔保法》制定貸款擔保政策,貸款擔保政策應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①明確擔保的方式;
②規定抵押晶的鑑定、評估方法和程式;
③確定貸款與抵押品價值的比率、貸款與質押品價值的比率;
④確定擔保人的資格和還款評估方法。
(8)貸款審批和管理程式。應制定書面的貸款審批和管理程式,規定貸款審批過程的正式步驟,規定貸款的批准許可權、有關信貸組織之間的報告關係,體現審貸分離的原則。貸款審批和管理程式的順序和內容包括:
①借款人提出貸款申請;
②對借款人信用等級進行評估;
③就貸款項目調查,形成貸款調查分析報告;
④根據分級授權,審批貸款;
⑤就貸款條件與借款人進行談判,簽訂貸款法律檔案,包括借款契約、擔保契約等;
⑥根據貸款契約發放貸款。
(9)信貸集中風險管理政策。信貸集中一般指向一個或一組關係密切的借款人發放的、未經特別批准的、金額超過資本金一定比例的貸款。信貸政策應當促使貸款多樣化,應當明確規定信貸集中的可接受程度。信貸部門應當隨時對信貸集中進行統計和分析,並定期向管理人員匯報。
(10)關係人貸款政策。關係人是指理事,監事、管理人員、信貸人員及其親屬,以及上述人員投資或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應明確規定不得向關係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係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而且要對關係人貸款的絕對額進行嚴格控制,要與資本金掛鈎。
(11)貸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信貸人員應保持與借款人的密切聯繫,定期或不定期走訪借款人,了解借款人的業務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定期進行信貸分析。應建立貸款回收催收制度,在貸款還本付息到期日之前,提前書面提醒借款人償還到期的貸款本息,借款人末按時還本付息,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進行催收。
(12)貸款分類制度。應建立貸款分類制度,明確貸款分類程式與方法。貸款分類程式與方法包括:
①閱讀信貸檔案與填寫《信貸狀況報告表》;
②審查貸款基本情況;
③確定還款可能性;
④確定貸款分類結果;
⑤進行信貸討論。
(13)呆賬準備金政策。應建立符合審慎會計原則的貸款呆賬準備金制度,包括:風險識別機制、對貸款準備金的評估制度和貸款沖銷制度。在制訂信貸政策時,還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①內容上應當廣泛,但不應有過多的限制性,僵化的信貸政策不僅削弱開拓業務的主動性,而且影響盈利和不能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資金需要;
②應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便於在信貸資金結構和服務領域方面對變化的情況作出迅速的反映;
③應該考慮資金、人力、設施和業務發展潛力;
④必須確保避免任何不公正的條款。
(14)貸款檔案管理政策。應建立科學、完整的貸款檔案管理制度。貸款檔案管理制度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貸款檔案的結構和應包括的檔案。一份完整的貸款檔案應包括三個部分:法律檔案、信貸檔案和還款記錄;
②貸款檔案的保管責任人。信貸管理人員應清楚信貸檔案的完整程度,對所缺內容及原因應作書面記錄,歸入貸款檔案;
③明確貸款檔案的保管地點。對法律檔案要單獨保管,應存放在防火、防水、防損的地方;
④明確貸款檔案存檔、借閱和檢查制度。
信貸政策應當是書面的,應當發至每一個信貸人員手中。信貸政策應當根據市場環境和業務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信貸政策應當得到嚴格執行。
3.信貸風險監測與管理
應建立信貸風險監測與管理制度,科學地識別和測定貸款風險及其程度,這一制度應該包括貸款風險的預警預報系統、小良貸款的監測、信貸管理責任刮、信貸風險台賬和信貸管理人員離職審計等。
4.信貸監督檢查與評價
應建立信貸監督檢查與評價制度,明確信貸監督檢查與評價的內容,定期對信貸活動作出評價。信貸監督檢查與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
(1)信貸質量的總體情況;
(2)信貸管理部門履行職責情況;
(3)貸款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情況;
(4)貸款分類制度的健全程度;
(5)貸款監督與評價職能的充分性;
(6)信貸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
(7)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中國人民銀行監管要求的情況。

信貸控制是理性的政策選擇

在2008年的貨幣政策中,最受非議的是央行在去年末“視窗指導”中實際引入的信貸 限額管理。然而,從考察調控目標與政策手段是否匹配的角度,當前央行所採取的“貨幣、信貸雙穩定”的政策取向是很有針對性的。當然,還應該考慮如何對既定額度進行有效分配,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效果。[2]
貨幣需求與供給共同衝擊
央行在2007年末的視窗指導中實質上引入了信貸限額控制。由此招致了一些輿論的批評,甚至被一些權威學院派人士斥之為“計畫體制的回潮”和“市場化改革的倒退”。
在現任美聯儲主席和前美聯儲副主席共同完成的一篇經典文獻中,他們討論了面臨不同衝擊下最優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問題。這一理論套用於我國,可得出以下結論:
如果央行認為當前面臨的是超額準備金或信貸供給增加的衝擊,那么,無論是穩定貨幣還是穩定信貸的政策取向都是正確的;如果央行認為當前面臨的是貨幣需求下降的衝擊,那么,就只有穩定信貸的政策取向是有針對性的;如果央行認為當前面臨的是貨幣供給或信貸需求增加的衝擊,那么,就只有穩定貨幣的政策是有效的。
在2007年以前,央行一直認為投資擴張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外貿順差輸入導致的過剩流動性,而銀行超額準備金水平的變化則只不過是這種衝擊的表征而已。這意味著,貨幣供給衝擊在當時被認為是我國巨觀經濟面臨的唯一重要衝擊。
在此判斷下,穩定貨幣便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貨幣當局唯一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取向。至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在2006-2007年短短兩年時間裡,央行先後進行了多達14次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升,11次的定向央票發行。
然而,不遺餘力的政策操作的最終效果卻仍不完全令人滿意。這暗示,政策藥方可能還不完全對症。除貨幣供給衝擊外,我國經濟可能還面臨著其他類型的衝擊。去年余永定首次提出:我國的流動性過剩除了有國際收支不平衡帶來的貨幣供給衝擊外,還存在著居民持有貨幣意願下降造成的貨幣需求衝擊。
同時面臨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雙重衝擊下的政策選擇,央行就應同時採取穩定貨幣和穩定信貸的措施。與加息和懲罰性定向央票相比,信貸限額管理顯然在穩定信貸上更為快捷有效,效果也更具可預見性。這其實才是當前央行採取信貸限額管理最根本的原因。
我國當前同時面臨貨幣供需兩方面衝擊的判斷也意味著,即使信貸限額管理措施出台,央行仍會繼續採取市場化公開市場操作、定向央票、準備金率等其他數量工具回籠流動性,以便同時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
貨幣需求出現明顯下降
首先,考察貨幣供給衝擊的經驗證據。外貿順差帶入的外匯,直接為貨幣當局發行人民幣所收購,其結果就是貨幣的被動增發,由此表現為貨幣供給衝擊。這種衝擊的大小,可以通過測算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的作用係數來進行衡量。
2002年初,人民銀行的外匯占款僅為17393億元,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的作用係數(a)為43%;此後在外貿順差的推動下,外貿盈餘整體向上躍升,作用係數也飛速攀升。2007年12月,外匯占款餘額為115169億元,作用係數為113%。外匯流入帶來貨幣供給被動增加的巨大壓力。
其次,考察貨幣需求衝擊的經驗證據。根據余永定的分析,貨幣需求衝擊主要表現為居民持有貨幣意願下降,同時持有其他金融資產意願上升。
央行每季度公布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在整個2005年,居民的貨幣持有意願都是較為穩定的,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鎮居民的比例全年各季度都基本在5.1%-6.5%之間徘徊。然而,進入2006年之後,居民的貨幣持有意願出現了快速、明顯的下降。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鎮居民的比例,第四季度達到了18.5%,較2005年高點大幅提高了12個百分點。在2007年,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城鎮居民的比例在30.0%-40.2%之間,繼續急劇攀升。
假定將M0與居民儲蓄之和視為居民持有貨幣的大致指標。2003年1月-2006年1月,居民貨幣需求的總體趨勢是穩定的,區間內平均增速大致維持在18%左右。但是,進入2006年以後,我國居民的貨幣需求就開始了迅速的下降過程。從15%以上的增速下降到了2007年11月最低約6%的水平,在一年時間裡大幅下降了9個百分點。
由此表明,至少在2003年以來的這段時間裡,我國除了面臨貨幣供給增加衝擊外,的確還同時面臨著貨幣需求增速下降的衝擊。而對衝擊根源認識的逐步深化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央行的貨幣政策選擇。因此,其實際經歷的從主要穩定貨幣逐步向同時追求“貨幣和信貸雙穩定”的政策轉變,也就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也是有針對性的。
基礎貨幣增速明顯下降
接下來考察央行力圖穩定貨幣的經驗證據。在實際政策操作中,穩定目標貨幣量(M2)的第一選擇就是在假定貨幣乘數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首先穩定基礎貨幣。
2006年以後扣除法定準備金後的基礎貨幣不是保持穩定,而是增速較以前出現了明顯下降。這表明,央行認為貸款的強勁增長已使得貨幣乘數明顯放大,因此有必要促使基礎貨幣(不含法定準備金的)下降才能最終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從而最終保證政策預期效果的達成。去年末的M2增速為16.7%,總體接近年初預定的16.0%的水平,可謂基本實現了貨幣穩定。
問題的關鍵是,在同時面臨“雙重貨幣衝擊”的形勢下,單純穩定貨幣顯然是不夠的,央行此時必須同時採取措施穩定貨幣和信貸。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從理論上說央行同時穩定貨幣和穩定信貸的“雙穩定”思路總體是對症的,但在給定信貸限額內,如何對既定額度進行有效分配,以達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後、最終最佳化資源配置的效果,則是巨觀當局不應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不加以解決,必將影響該項調控政策的可持續性。
自2003年以來,我國除了面臨貨幣供給增加的衝擊外,還同時面臨著貨幣需求增速下降的衝擊,其主要表現為居民持有貨幣意願下降,持有其他金融資產意願上升。而央行的貨幣政策選擇也有針對性地實現了從主要穩定貨幣向追求“貨幣和信貸雙穩定”的轉變。
從目前的情況看,央行同時穩定貨幣和穩定信貸的“雙穩定”思路總體是對症的,也開始顯現效果,但在給定信貸限額內,如何對既定額度進行有效分配,以達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後、最終最佳化資源配置的效果,則是不應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