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俞劍華(1895—1979)原名俞琨,曾用名俞德,字劍華,以字行;1895年6月19日生於山東濟南,1912年8月入濟南中學校(後稱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學習,長於古漢語及中國畫。1915年,題為《四十天》的暑期作品(包括圖畫、文章、日記等)參加山東教育展覽會,得金牌獎。
1915年9月考入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修科,從名畫家陳師曾、李毅士學畫。1918年畢業後,歷任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北京美術學校(1920年)、北京師範學校、 山東美術學校國畫和國文教員,北京交通大學用器畫講師。其間數次在北京《晨報》副刊發表文章,尤以1921年游曲阜、泰山寫生旅行記為佳,後在上海《時事新報》轉載,為日本《中央美術》譯載。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聯合濟南書畫家舉行書畫展義賣, 援助上海難胞。1927年9月,任上海愛國女子學校國文教員。1928年改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長。同黃賓虹、熊松泉、陳剛叔、蔡逸民、馬企周、張大千等人組織爛漫畫社,印爛漫畫集。
1929年初任新華藝大國畫系主任。暑假隨張大千游日本東京、大阪,並在大阪舉辦個人畫展,1930年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1931年,湖南、湖北發生水災,連續三次舉辦個人畫展,將義賣的全部收入賑災。1938年任暨南大學文書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1940年10月後任暨南大學教授、總務長;1946年9月被聘任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教授。
俞劍華先生對自己,也對從事美術史研究的人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幀文”、“畫萬幅畫”的要求。俞劍華師從陳師曾,繪畫基礎紮實,他擅長山水畫,兼擅花卉,並工書法。畫法 受王蒙、吳鎮、沈周、石濤等人的影響,創作的山水畫筆墨蒼勁,構圖豐滿,含蓄有味,自成一格。先生極為勤奮,僅在1930年,就積寫生畫稿數十冊,遊記60本。其中《俞劍華寫生紀游》(影印本)便收入了他“行萬里路”的寫生作品,包括《武夷九曲紀游圖冊》、《續游浙東記》、《浙贛屐痕》、《俞劍華皖南紀游圖冊》4個部分,既有遊歷途中的寫生作品,也有手書珍貴的文字資料,以影印的形式保持原貌奉獻給讀者,切實體現了俞劍華先生一貫堅持的理論研究與繪畫實踐相結合的觀點。俞劍華先生特別重視對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解讀。在研究中他強調文獻材料與實物觀摩相結合,一方面憑文獻材料說話;另一方面又身體力行,先後到甘肅、陝北、山西、河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敦煌莫高窟、漢墓壁畫、武梁祠畫像石、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造像,他都用認真的態度和自己獨特的方法,親手臨摹,研究考證。《俞劍華敦煌藝術考察記》即是體現其嚴謹的治學方法的考察研究成果,此書也採用圖文並茂的影印方式,文字部分包括“總論”、“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內容”、“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石窟的概述”等四章。
1979年1月6日卒於江蘇南京。
個人作品
他畢生勤奮刻苦,在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畫論遺產的整理研究上成就卓著;新中國成立前,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國繪畫史》、《最新圖案法》、《立體圖案法》和《書法指南》等。新中國建立後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畫論類編》、《中國壁畫》、《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顧愷之研究資料》,畫家叢書《王紱》、《石濤畫語錄註解》、《宣和畫譜註解》、《歷代名畫記註解》、《圖畫見聞志註解》,以及280萬字的巨著《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等。並在報刊上發表大量的美術論文。他的著作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其《石濤畫語錄註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77年由滕光一翻譯成日文出版, 英國倫敦大學瓦特宋教授也將它翻譯成英文, 在倫敦出版。其《中國繪畫史》已成為世界上一些國家研究中國美術的重要資料。
他擅長山水畫,兼擅花卉,並工書法。創作的山水畫筆墨蒼勁,構圖豐滿,含蓄有味,風格獨特。1976年,他把一生收藏的圖書畫冊、資料期刊、著作手稿等4700餘冊,以及大量國畫作品贈送給南京藝術學院。
成就榮譽
1949年後任誠明文學院教務長。1951年9月任上海學院副院長。1952年9月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教研組長。1958年任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9年改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還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華東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等職。
社會評價
中國繪畫史論家、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
二十世紀初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革,俞劍華作為美術學理論的研究者以積極參與文化與藝術的變革姿態,撰述理論、表明觀點、確立目標,對美術學研究領域起到引領與推動作用,為美術學理論現代符號化系統的變革與重建奠定了基礎,創立了範式。他的研究影響深遠,逐漸形成的俞劍華學派,在美術學研究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今日重溫俞劍華的著作,我們發現當年其學術思想、研究成果對今天的美術學理論研究與實踐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