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公司

俄美公司是一個半官方性質的殖民貿易公司,正如英國為了控制印度,“用公司的名義進行戰爭有二百年之久”一樣,俄國為了控制北美,也在俄美公司的名義下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激烈角逐。它由 格里戈里·伊凡諾維奇·舍利霍夫和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列扎諾夫共同創辦,並在1799年得到沙皇保羅一世的特許。

基本信息

俄美公司簡介

俄美公司(俄語: Рус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ая компания)此20年的特許賦予俄美公司在俄屬北美、阿留申群島至北緯55度地區的貿易壟斷權。於1821年,第二次特許更使公司的控制權擴張到了北緯51度。根據特許,三分之一的公司利潤將給予俄皇。

從1790年至1818年,在亞歷山大·巴拉諾夫的管理下,俄美公司在新阿爾漢格爾斯克(今日的錫特卡)建立一個永久據點,並以此地來組織日漸繁榮的皮草貿易。但自從1820年代之後,公司的利潤開始減少。而早在1818年俄國政府便從持有特權狀的商人手中收回了俄美公司的所有權。費迪南·彼得羅維奇·弗蘭格爾,一個探險家兼俄國官員,成為國營時期的第一任總裁。於1867年,當阿拉斯加購地把當地的控制權轉交給美國後,俄美公司停止了一切商業活動。

公司的創辦及擴張

自15世紀末新航路開闢後,歐洲殖民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上至王公貴族、巨商顯賈,下至平民百姓、無業游民,都紛紛奔向海外,尋找發財的機會。與此同時,俄羅斯帝國的版土也空前膨脹起來,“國家與它的商人緊密合作的經營不僅鞏固了它在西伯利亞的勢力,而且主持了不斷向東尋求皮貨的探險。”在兩個世紀的時間裡,哥薩克的鐵騎迅速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並於17世紀中期來到太平洋西北岸,從此俄國人才開始認識這片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幾乎“不為人知”的海域。

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向太平洋地區的擴張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基本上占領了太平洋西北岸沿海地區。1719年,彼得大帝在給探險家魯辛的敕令中指出:“茲令你們前往堪察加及其以遠地區,測定亞、美兩洲是否相連。你們不僅要向南北、而且要向東西前進,並在航海圖上標明所觀察到的一切。”它表明彼得大帝已開始將擴張矛頭指向美洲。1733年,俄國政府組建了一支負有多級考察任務的龐大探險隊,由白令任總指揮,這支探險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堪察加出發去探尋美洲的海岸。”在隨後幾年裡,這支探險隊考察了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為俄國“發現”了阿留申群島等眾多的島嶼。

對於俄國的商人來說,他們希望能獨占北太平洋豐富的海狸、海狗、海獺等毛皮資源,以牟取暴利。因此,自18世紀50年代起,一些專門同東方進行貿易的商業公司先後創辦,如1757年成立的“君士坦丁堡俄國貿易公司”、1758年成立的“波斯貿易公司”、1760年成立的“布哈拉與希瓦商業公司”等等,各公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都力圖能壟斷太平洋上的毛皮貿易。這種競爭的結果,不僅導致阿留申群島等島嶼毛皮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不利於對殖民地進行統一管理,同時更無法對付英國等國家對該地區的滲透,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機構以便於對殖民地的管理,被納入了議事日程。

18世紀70年代,英國著名航海家庫克船長對美洲太平洋沿岸進行了探察,並訪問了夏威夷、阿留申等群島,它表明英國已開始將殖民觸角伸向這一地區;美國獨立後,也立即向北美“西北海岸”擴張,美國的格雷船長發現了哥倫比亞河,肯崔德船長則在西北海岸地區購買三塊地區,這些都成為美國日後宣稱對西北海岸擁有主權的重要依據。英、美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活動,引起了俄國的極大不安,葉卡捷林娜二世立即下令將詹姆斯·庫克剛出版的遊記譯成俄文,當然開非出於好奇,而是出於對北美的關注,她甚至“曾試圖略施武威,來解決英俄在美洲的競爭。 ”然而18世紀80年代後,歐洲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1787年爆發了俄土戰爭;1788年俄國又同瑞典開戰;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俄國很快又被捲入對法國的戰爭之中。上述形勢使俄國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歐洲,從而被迫放棄了在美洲使用武力的打算。當然,俄國政府決不會放棄美洲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變,但是這一個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權是不會改變的。”

1787年,有著“俄國的哥倫布”之稱的大商人舍利霍夫向政府提出了建立大型壟斷公司以負責對美洲的貿易及殖民的建議,立即得到商務委員會的高度重視。他們認為,建立類似東印度公司那樣的壟斷聯合企業,不僅使俄國能擴大及鞏固其在北美的殖民利益,而且可以抗拒外國商人的貿易競爭,以及抵制外國政府使用武力的企圖。新沙皇保羅即位後,立即將這一構想付諸實施。“他力圖建立這樣一種組織,它既能堅決執行排擠英國設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中國的貿易公司的路線,同時又能進一步實現擴張。”1799年7月8日,俄美公司被批准成立,同時還批准了公司的專營權及各項規章制度,給予俄美公司在美洲西北岸及阿留申群島和其它島嶼上的一切狩獵權、採礦權、貿易權等,其它公司或個人不得侵犯。同時還授權俄美公司發現新土地並作為俄國領地加以占領。1800年10月19日,公司管理處由伊爾庫茨克遷往彼得堡,置於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為了擴大公司的規模,政府多次批准公司發行股票,鼓勵貴族、商人入股,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買了20張股票,“在其影響下,在這一時期各階層人士,包括不少達官顯貴和著名商賈入股的資本達50多萬盧布。”

俄美公司的成立開闢了俄國在太平洋上擴張的新時代。至19世紀20年代初,俄美公司在美洲大陸及沿岸島嶼上已建立了15個俄羅斯移民區以及眾多的臨時居民點,公司還試圖在夏威夷群島和加利福尼亞進行擴張,由於遭到美國的抵制而未能成功。19世紀30、40年代,美國的領土迅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堵塞了俄國人沿北美海岸南下擴張的可能性,因此俄美公司開始將注意力集中於阿拉斯加的腹地。到19世紀中期,俄美公司已建立起北起白令海峽、南至北緯51度線,包括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帶、亞歷山大群島、阿留申群島、科迪亞克島等島嶼及整個阿拉斯加在內的龐大的殖民帝國,習慣上稱為俄羅斯美洲,面積約達150多萬平方公里。

公司在北美的統治

眾所周知,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尚處在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之下,而當時俄國人統治下的北美及太平洋島嶼又是比之更為落後的地區,因此,俄國的農奴制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殖民地來。同時,由於北美特殊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寒冷、不適於農業生產,島嶼眾多,漁獵資源豐富等等,這就決定了俄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類型,即漁獵榨取型。正如福斯特所指出:“歐洲的統治階級,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數世紀之久的殖民時期當中,他們即以當時盛行於歐洲之混合的封建——重商主義制度作為他們在新世界取得的廣大領土的政策發展的基礎”。

俄羅斯美洲面積遼闊,島嶼眾多。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管理,俄美公司不僅在各地設立俄國移民區或臨時定居點,而且還在新阿爾漢格爾斯克派駐各移民區首席行政長官,負責管理殖民地的行政事務,新阿爾漢格爾斯克成為俄羅斯美洲的行政中心。為了加強對全體居民的控制,公司在殖民地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社會階級結構:高居頂端的是公司派駐殖民地的管理人員及政府派來的稅吏等,其次是來自俄國的狩獵工人,處於最底層的則是廣大的土著居民。後兩個階層成為殖民地勞動力的基本構成部分。

早在俄美公司成立之前,那些經營毛皮業的商人就已從俄國招募“狩獵工人”,把他們送往阿留申群島或其它島嶼,從事漁獵活動。俄美公司成立後,勞動力嚴重不足仍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同時,對公司來說,在北美建立俄國移民區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它在俄羅斯美洲的殖民統治既無法鞏固,也不可能持久下去。因此,公司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建立永久移民區和吸引俄國自由民移居北美的計畫。俄國政府在1799年批准的俄美公司專營權中,給予公司招募“狩獵工人”以開發美洲的權利,這些狩獵工人在美洲居住的時間不得超過7年,並必須向政府交納房產稅(由公司負擔)。1821年批准的俄美公司新專營權,將狩獵工人留美期限在原來的基礎上準許再延長7年。1844年又規定,如果公司職員(含狩獵工人)自願留居美洲或對公司負債,則不得強迫公司將這些人遣返回國。

然而,由於當時的俄國仍處在農奴制統治之下,廣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根本無法自由移民。因此公司只能從那些為渴望發財而來到東西伯利亞的流浪漢、逃亡農奴、破產的小商人和手工業者中去招募工人,這些被招募的狩獵工人實際上淪為公司的契約農奴。為了讓他們能長期地居留美洲為公司服務,俄美公司採取種種辦法對工人進行盤剝,弄得工人們債台高築,永遠無法償清欠公司的債務,結果就永遠擺脫不了公司的魔掌。最初,移民區對狩獵工人實行“半份”工資制,即工人必須將獵獲物的一半無償上交公司,另一半歸自己,並以實物形式償還欠公司的債務。1815年起實行固定工資制,每個工人年薪為300紙盧布(用公司發行的在移民區使用的流通券代替),結果使工人的實際報酬下降了20%左右,根本無法維持基本消費,只得借債度日。這樣,工人在美洲居留的時間越長,所欠公司的債務就會越多,回國的希望也就更加遙遙無期了。因為所有的船都是公司的,工人們只有公司想把他們送走時,才能準許離開移民區。

由於殘酷的壓榨,導致了狩獵工人的大量死亡。曾隨克魯遜什特恩考察隊訪問過移民區的蘭格斯多爾夫在其日記中寫道:“……從各地挑選了150名年輕力壯的人派到錫特卡來,到二月份已死去8人,有60多人患病躺在集體宿舍里。在這些房子裡既無火爐,又無壁爐,取暖靠的是許多人呼出的帶病菌的氣。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衛生。每晚工人們回來時,他們全身透濕,穿著潮濕的衣服和衣而臥,或者就把衣服掛在自己屋裡晾乾。患壞血病的人則被迫去站崗巡邏,直到再也站不住為止,直到寒冷、潮濕及體力枯竭終於使他們倒下為止。”就這樣,那些僥倖生存下來並能回國的狩獵工人也“幾乎全都成了殘廢人,他們依然穿著去美洲時穿的那種襤褸衣衫回到家鄉。”

由於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俄美公司“從成立第一天起就走上了利用土著居民奴隸勞動的道路。”被公司稱之為“野人”的土著居民,按其與公司的隸屬關係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公司已建立有效統治的阿留申群島及其它各島嶼和北美沿岸地區的土著居民,如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等;一是公司統治較為鬆散的基奈半島及阿拉斯加腹地的土著居民,如亞大巴斯喀人等,他們實際上處於一種半獨立的狀態。因此只有前者受盡了殖民統治的全部苦難。

列寧曾尖銳地指出:“在俄國,與其說大俄羅斯統一了許多民族,不如說大俄羅斯人壓制了許多民族。”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俄羅斯美洲地區。俄美公司通過小恩小惠拉攏了土著居民的酋長們,並利用他們將土著置於公司的嚴密控制之下,將土著們變成了公司的奴隸。公司章程規定:不經上司特殊許可,阿留申人不得離島他往;從18歲到50歲的阿留申人,均有為公司獵捕野獸的義務,同時公司有權要求半數以下的上述年齡的工人為其勞動;阿留申人必須按照總管理處規定的價格,將其獵獲的野獸賣給公司,公司則以公司定價的商品或公司流通券,代替現金付款;阿留申人不得越過公司與任何人進行交易,與買賣毛皮無關的其它往來也在禁止之列;移民區當局可役使阿留申人去打魚、捕禽以供狩獵期和其它季節食用,但對此不給任何報酬;公司有權或有義務制止阿留申人揮霍浪費,即制止他們吃麵包、飲茶和吃其它類似食品。

按照公司的安排,所有年輕力壯的土著民都要自備獸皮船,在每年的4至8月份(狩獵的黃金季節)組成各種狩獵隊,前往各海域為公司獵捕野獸。剩下的老人和孩子則乘公司的獸皮船去捕捉飛禽,每人的定額是能縫製七件巴爾卡(用獸皮或禽皮縫製的衣服)的飛禽,約合300隻左右,公司對此不付任何報酬。婦女則被派去拾魚、縫製巴爾卡、採集野果和挖野菜,這樣的勞動一直持續到深秋,而且也不給予任何報酬。更有甚者,居住在各島上的許多俄國狩獵工人還霸占了阿留申人的妻子兒女,公司管理人員對此卻採取放任態度,予以袒護,使阿留申人敢怒而不敢言。對俄國人表示不滿或反抗俄國人統治的土著民均遭到殘酷的殺戮。

野蠻的殖民統治造成了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1842年,赫德森灣公司經理在訪問過俄羅斯美洲後得出結論說,當時阿留申人的數量未能達到當初俄國人征服該地時土著居民數量的十分之一。他認為:“出現這種狀況沒有任何神秘之處,這是困苦和壓迫造成的。該地區的自然財富是使他們窮困的唯一根源,該地區的海狗和水獺,就象夏威夷人的檀香樹和西屬美洲印第安人的銀礦一樣,都同樣給他們帶來了滅亡”。

不可否認,俄美公司在北美的統治不僅帶有極大的“破壞性”,同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具有某種“建設性”。恩格斯曾經指出:“俄國同東方相比卻實是進步的。俄國的統治不管怎樣卑鄙無恥,怎樣帶有種種斯拉夫的骯髒東西,但對於黑海、裏海和中亞細亞,對於巴什基里亞人和韃靼人,都是有文明作用的,……俄國的貴族,上自皇帝和迭米多夫公爵,下至十四等僅僅是出身高貴的小貴族,都從事工業、盤剝、欺詐、受賄,並從事種種的基督教徒的和猶太人的營生,單是這一些,就是俄國的優點”。俄美公司將土著居民變為公司的奴隸後,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他們開化,使他們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它在毀滅土著文明的同時,又將其帶入了一個更高的文明階段,正如福斯特所描出的那樣,“實際上,征服的後果,對於印第安人來說是具有革命性的,因為它從根本上摧毀了他們古老的部落公社制,確實把他們推上一個更高的封建——資本主義制度”。但是,我們也更應該看到,俄羅斯美洲的這種進步,是建立在廣大地著被奴役、被壓榨的基礎之上的,是與他們的慘重付出密不可分的。

俄美公司的出售

盛極一時的俄美公司,自19世紀40年代後日益走上了下坡路,1867年伴隨俄羅斯美洲的出售,俄國唯一的一塊海外殖民帝國宣告壽終正寢,俄美公司的使命也宣告結束,並被迫解散了。這首先是俄美公司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19世紀中期以後,俄美公司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由於長時期的無節制的對海獸濫捕,使阿留申群島及北美沿岸海域的漁獵資源已掠奪殆盡,造成了毛皮來源的枯竭。如1797—1821年俄美公司從移民區運出了123萬多張海狗皮,而1842年—1861年只運出了33.8萬張,同一時期運出的海獺皮從7.2萬張減少到2.5萬張。俄美公司的皮貨市場主要是在中國,然而在鴉片戰爭後,伴隨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由於無力同外國商人競爭而紛紛破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同時英國、美國以及加拿大毛皮商人也將皮貨運往中國,同俄美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凡此種種都大大縮減了俄國毛皮在中國的銷售量。尤其是中小消費者的破產,對公司的打擊特別大,因為它輸往中國的毛皮是價值最低廉的品種。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被迫另闢財源,經營茶葉貿易。儘管政府給予公司以種種優惠和許多特權,但也無法挽回公司的頹勢。日益萎縮的商業使公司債台高築,幾陷於癱瘓狀態,只是靠政府的資助才得以繼續存在。因此,1863年由政府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在審查了俄羅斯美洲移民區及公司的材料後得出結論說:俄羅斯美洲移民區的活動,“不僅在移民區的開拓方面,而且在工業、商業和人口發展方面,也都處於完全停滯狀態。總之,公司完全辜負了政府對它的期望。一方面,這正是無條件的專營權所造成的直接後果,這種專營權取消了一切同公司競爭的可能,因而不能激發公司去積極進行活動,但是另一方面,造成公司現狀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該地區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在這種背景下,俄美公司已無法繼續維持下去了。

其次,伴隨19世紀50、60年代俄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俄美公司的存在對俄國政府來說已失去了任何意義。

“許多世紀以來,沙皇政府一直想奪取君士坦丁堡和亞洲大部分地區,一貫推行這種政策,並且利用列強之間的一切矛盾和衝突來達到這個目的”。俄國對外政策的核心一直集中於歐洲、近東和東亞地區,因而在美洲的擴張是藉助於俄美公司這一隱蔽的手段進行的。但是,伴隨美國的崛起,俄國在北美的擴張遇到一個十分強大的競爭對手,繼續保留俄美公司及俄羅斯美洲移民區不僅會遭至美國人的不滿,而且會可能導致軍事上的衝突。同時更重要的是,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向全世界“說明了農奴制俄國的腐朽無能”。它不僅使俄羅斯帝國喪失了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地位,而且改變了俄國作為太平洋區域的一個殖民強國地位。俄國政府擔心,一旦俄英再次爆發戰爭,假如英國要進攻俄羅斯美洲的話,俄美公司所擁有的武裝力量將無法保衛移民區安全,俄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抵禦英國人的進攻。因此,自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政府就已決定放棄美洲殖民帝國,這樣,俄美公司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第三,將俄羅斯美洲轉讓給美國體現了俄國政府“拉美抗英”的戰略意圖。

克里米亞戰爭後,俄英關係一直十分緊張,而美國政府對英國在美國內戰期間同情、支持南方的態度亦感到十分不滿,這樣,“沙皇政府和美國政府彼此都把對方看成是對英、法在舊大陸、新大陸上所執行的政策的一種有利的抵制力量” 。俄國政府認為,將俄羅斯美洲轉讓給美國,既可以加劇英美矛盾,讓俄國坐收漁利,而且又在英屬加拿大與俄國本土之間楔進一個由美國領土所構成的緩衝地帶,這在戰略上來說對俄國是非常有利的。對美國人而言,將整個美大陸納入它的統治之下則是它一貫的追求。美國“太平洋帝國”的設計師、林肯政府的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宣稱:“聯邦共和國的疆域……將無限擴展,無論太陽照射著熱帶,還是光灑北極圈,這個聯邦都將迎接那黎明曙光” 。1867年3月30日,西沃德代表美國政府同俄國駐美公使斯托克爾簽訂了割讓條約,以720萬美元購買了俄羅斯美洲地區。

1867年10月19日,美俄雙方的政府代表在錫特卡島舉行了俄羅斯美洲移交儀式,俄美公司在移民區的所有房產均為美國政府接收。俄美公司及其殖民帝國宣告壽終正寢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