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無產階級政黨

俄國無產階級政黨

十月革命標誌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立, 列寧主義的誕生,並為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19世紀80年代,出現馬克思主義小組。
1898年,俄國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明斯克召開。(9名代表參加,未制定黨綱黨章,列寧因流放未參與)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把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章),是俄國無產階級建立的標誌。(內部出現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對立)。
1912年,布爾什維克決定在組織上同孟什維克決裂,成立獨立政黨,稱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
191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
1921年,俄共(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作出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的決定,標誌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1924年,列寧逝世。
從1925年第十四次代表大會起,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改稱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
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召開。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總方針,重點發展重工業。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確定農業集體化方針(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是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併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1938年,經史達林親自審定,出版〈〈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把個人崇拜從歷史上和理論上完全確定下來。
1953年,史達林逝世。
1952年10月,聯共(布)“十九大”決定將聯共(布)改名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
1956年,蘇共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作了揭露史達林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進行大規模的平反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