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9年2月13日,“便衣紀檢”孫立(化名)站在泗洪縣的大街上。他的身份和任務都被要求保密。2008年7月中旬,泗洪縣紀委在全縣範圍海選“特別監督員”,對黨員幹部8小時工作之外進行“隱性監督”。這群人被被稱為“黨風廉政特別監督員”。民間稱之“便衣紀檢”、“臥底”、“地下別動隊”等,也給這群人蒙上了神秘色彩。背景
2008年7月16日晚8時起,一條招聘啟事,在泗洪縣電視台滾動播出,並迅速成為全城討論的焦點。啟事稱,縣紀委在全縣範圍聘請60名黨風廉政特別監督員,身份保密,與紀委專項管理人員單線聯繫,實行隱性監督,可向紀委直接舉報幹部黨員的違法違紀行為,“必要時配合紀委案件的秘密調查”。
招聘啟事稱此舉目的是擴展監督渠道,加強對幹部的監督,並使民眾監督更有力和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當天的《泗洪新聞》也滾動播出了《泗洪縣紀委、監察局聘任黨風廉政特別監督員的暫行辦法》,稱凡常住泗洪縣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性別、職業、年齡、文化程度不限,無違法亂紀行為紀錄者,均可報名。
根據《辦法》,監督員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開展監督,對部分官員違紀、違規、違法行為,如行賄受賄、公款旅遊、公車私用、賭博、大操大辦等,直接向縣紀委專項管理人員進行舉報,並有權追蹤所反映案件的查處結果。
“剛開始我都不相信這個事情,覺得政府在作秀。”作為鄉人大代表,孫立(化名)說他看到啟事時心存疑惑,不過還是有所期待。在他看來,此前基層民眾對官員監督很難,“這不失是個好想法”。
泗洪縣紀委黨風室副主任高學升介紹,以前縣紀委也設過監督員,但主要是由人大、政協的老幹部擔任,而縣城很小,大家都是熟人,監督員身份又是公開的,礙於情面,監督流於形式,此外舉報者也容易遭遇報復。 認為“身份保密”、“單線聯繫”,可以有效保護監督者,“愛向上級反映情況”的孫立,去報了名。 泗洪縣紀委稱,招聘啟事播出後,一周內報名者300多人。
爭議中誕生
報名者的數量超出了黨風室負責人高學升的預料,他強調沒有工資,而應聘者稱不圖錢 高學升稱,招聘啟事播出當晚,他一直忐忑不安。 泗洪縣紀委黨副風室主任高學升是該制度的首倡者,並全權負責設計和操作。 對於此“創意”的由來。2008年國中央明確提出了“加強社會監督”,而泗洪縣紀委組織退休幹部座談時,發現民眾對官員監督熱情很高,但他們提出了監督機制需改善,監督的載體和渠道較少等問題。高學升稱,“當時我想到的就是匿名化,進行紀委的單線聯繫。” 2008年5月份,高學升向泗洪縣紀委副書記史余強提出公開招聘“有監督熱情的民間志願者”的建議,對官員進行8小時之外的隱性監督。史余強認為可“探索執行”,並要高設計方案。
兩個月後,“暫行辦法”出台。 據高學升講,草案出來後,紀委開會討論時曾引起很大爭論。爭論焦點是,“便衣紀檢”會不會引來官員反感,以及社會能否接納這樣的事物,畢竟在其他地方沒有先例。 “我們的做法,勢必會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2月24日,高學升說,儘管這樣,泗洪紀委最後還是決定嘗試。
紀委決定在電視台發布公告,泗洪縣紀委副書記史余強稱,此舉是為保證制度透明,更重要的是讓全社會知道紀委的決心,對官員起到更大的威懾作用。高學升稱,招聘啟事播出第二天,他的手機和辦公室電話成了熱線,這令他十分意外。畢竟監督員沒有工資且有被報復的危險。隨著報名者不斷增多,高學升不斷強調沒工資,但“許多報名者說,要是圖錢,就不來做這個”。
300名報名者中,最終挑出了68人。 孫立、劉明漢、陳飛最終都被聘。選出68人後,高學升做了編號,建立檔案。於是,所有報名者都成了相應數字,姓名與身份不再被提起。 他們的聘期為兩年,兩年後無違法亂紀者仍可應聘。
秘密培訓
培訓方式由“便衣”自己提出,電話或茶館裡,而一切都被要求保密68人互相不知身份,只與紀委上線單線聯繫。 高學升說,特別監督員最重要的是兩個字:保密。身份保密,任務保密,聯繫保密。 68人的檔案,只掌握在高學升與黨風室另一責任人許勝祥之手。高曾將檔案交給主管此事的史余強審核,史拒絕了,說保密這個規矩,任何人不能壞。 選出“隱性監督員”後,高學升開始對他們進行培訓。 培訓也是一對一進行。接受培訓的方式則由監督員自己提出,例如電話培訓、茶館裡談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