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處去

你往何處去

1872年,以李沃斯特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鳴驚人。1876-1879年,赴美採訪。回國後發表通訊集《旅美書簡》和《為了麵包》、《燈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說,揭露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

基本信息


經典名著

《你往何處去》是波蘭作家顯克微支於1896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它反映公元1世紀,羅馬暴君尼羅統治時期,羅馬的異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鬥爭,揭示基督教徒殉道的主題。尼羅為了欣賞大火,便下令焚燒羅馬城。事後,嫁禍於基督徒,大肆搜捕,並把他們押到鬥獸場供猛獸齧噬。暴君下令將基督徒黎吉亞公主裸體縛於牛角上,然後令勇士威爾史與牛搏鬥。青年將領維尼裘斯飛身進入鬥獸場 ,呼籲市民主持正義,保全公主的生命。在市民的一片鼓譟聲中,尼羅不得不答應。事後,他仍秘密搜捕基督徒彼得。彼得在逃離羅馬的途中巧遇基督。他跪在地上問道:“主啊!你往何處去?”基督答道:“因為你離開我的子民,我現在要到羅馬重豎十字架去。”彼得明白基督的啟示,遂返回羅馬,不幾天,就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他臨刑前,預言羅馬將大亂,尼羅必誅,基督教必昌。小說歌頌了基督徒彼得的勇敢、樂觀的殉道精神。作者把羅馬帝國頹廢時期的社會描繪得淋漓盡致,把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與征服多神教的情景寫得恰如一幅圖畫。作品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被譯成30餘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在各國上演,影響深遠。

作者風采

顯克微支(1846-1916),波蘭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波德拉斯地區一個小貴族家庭,曾在華沙大學語文系學習。1872年,以李沃斯特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鳴驚人。1876-1879年,赴美採訪。回國後發表通訊集《旅美書簡》和《為了麵包》、《燈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說,揭露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從80年代起,他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寫有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反映17世紀波蘭人民抗擊異族入侵的鬥爭,使讀者看到歷史上波蘭人民的決鬥、戰爭,充滿著希望的呼聲,起到喚醒沉睡的民心和鼓舞人民鬥志的作用。還寫有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和《十字軍騎士》。前者反映古羅馬多神教與基督教的鬥爭;後者描寫15世紀初波蘭貴族反對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入侵,讚美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共同抗擊入侵者的鬥爭精神。1905年,以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有“波蘭大仲馬”和“語言大師”的美稱。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主要作品在國內外被改編成電影上演,影響深遠。

銀屏再現

羅馬皇帝尼羅在位時,指揮官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王國在羅馬的人質麗吉亞公主一見鍾情,尼羅遂將麗吉亞賞給維尼裘斯,未料麗吉亞卻是基督徒,她不能接受維尼裘斯以征服和屠殺一統天下的觀念,兩個人在心靈上無法溝通,麗吉亞便離開了他。
為追回麗吉亞,維尼裘斯將軍來到了基督徒秘密集會處,聆聽了彼得關於基督的說教,回程時遇到了到麗吉亞時,雖然此時兩人已相愛但維尼裘斯對基督教的精神仍感迷惑,他回皇宮時碰上瘋狂的尼羅為建尼羅之城而焚燒羅馬城,維尼裘斯將軍趕回火場,救出麗吉亞,並率領民眾突圍。難民湧入皇宮,皇后嫉妒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的愛,慫恿尼羅將焚城之罪嫁禍基督徒,將捕獲的基督徒或餵猛獅或釘十字架或烈火焚燒,聖徒彼得亦被釘上十字架,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聖歌。維尼裘斯將軍當場揭發真相,引起民眾激憤,迫使尼羅自殺結束了自己暴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