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上世紀50年代從事新聞記者工作,後就讀於北京農業大學。“六五”期主持部重點課題“玉米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承擔國家巨觀發展戰略課題“中國玉米種植區劃”。“七五”期間主持“北方旱地綜合治理開發研究”、“北方地區小麥玉米兩作噸糧推廣”、“中國玉米發展戰略和預報研究”。“八五”期間主持“北方地區小麥玉米兩作超噸糧研究”、“耕作栽培學科發展戰略研究”。
主要成果
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斷總結科研經驗,主要科學著作有《中國玉米種植區劃》、《當代玉米科技進步》、《噸糧田開發的理論與技術》、《為雜交玉米做出貢獻的人》、《現代玉米生產》以及《中國玉米科技史》等12部,並參與編寫10多部重要學術專著。
1996年退休後從事諮詢和調研工作。這兩年調研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玉米種子產業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國有種業體制改革、民營企業發展、外資外企動向、種子市場形勢以及組建中國種業集團的看法和建議。
主要榮譽
探索出“試驗-示範-總結-推廣”栽培研究四步法,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委科學技術三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豐收計畫一等獎。
先後受聘為農業部、財政部農業開發科技顧問以及有關省、市的玉米科技顧問和擔任學會職務。
獲中國科協授予的“有貢獻的科普作家”榮譽稱號。
公開異議第一人
2011年五一節後第一天(5月3日),國務院相關部門就邀請國內多位知名人士參加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問題座談會。中國農科院種業專家佟屏亞在本次座談會上發言時表示,我國部分“轉基因專家過分地‘神話’了轉基因技術”,政府方面應該對轉基因主糧產業化持審慎態度,進一步加強轉基因作物管理,提高相關轉基因重大決策的透明度。
在他看來,常規育種方法和技術是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育種的主體,分子技術、轉基因技術雖然有其先進性,但也應該僅僅是常規育種方法中的一個補充手段。而正是由於部分“轉基因專家過分地神話了轉基因技術”,促使2008年中央決定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投入高達200億元,而這樣的國家一次性投入轉基因研究經費比常規育種研究經費要“多出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儘管國內對轉基因商業化持非議的人很多,但讓人不解的是,在農業科研領域,幾乎沒有專家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公開表示異議。佟屏亞稱,農業科研人員這樣做將導致自己無法從轉基因“重大專項”巨額研究經費中分得一杯羹,在利益驅使下,某些官員、學者和企業老闆“結成了一條穩固的保護鏈和利益鏈”,導致轉基因監管出現了諸多問題。
佟屏亞呼籲,政府應該嚴格轉基因作物管理,大力推進在全社會公眾參與下的廣泛傳播,尤其是需要提高重大決策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