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隨念

▓.依據《清淨道論》的修行業處,佛隨念屬於六隨念之一,也可歸在四
護衛禪中。禪修者藉著憶念佛陀的功德可提昇對三寶的信心,因為佛陀的
功德是無量、崇高且圓滿,因此禪修者在憶念佛陀的功德時,內心將會呈
現光潔明亮、生起喜悅、增強信心,如此淨化的作用,使禪修者達到近行
定(upacAra-jhAna) 。另外,佛隨念之所以歸屬於四護衛禪之一,乃是因為
禪修者若能持續保持正念、憶念佛陀的功德,除了可提昇定力,也有保護
的作用──當人們內心生起恐懼時,可憶念佛陀的功德,那麼內心的恐懼
感會消失;又如當身心失衡時,憶念佛陀的功德,便可以安忍身心的創痛;
此外,修習佛隨念時,非人眾生將不敢傷害我們,免除受到它們的乾擾;
遇到危險時可化險為夷,具有保護的威力。這些都是修習佛隨念的殊勝之
處,當具備了這樣的認識與信心,便可進一步了解實修方法來修習佛隨念。

▓.在《旗幡經》裡敘述佛陀九種德行:
「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調御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以下就佛陀的九種功德分別說明:
一、 阿羅漢(araham):已滅除煩惱,應受尊敬供養的人。
根據《清淨道論》 ,araham(阿羅漢)這個巴利字有五種含義6
,即:
(一) 離一切惡:由於他已經去除所有的煩惱與習氣,清淨無染,因而使
自己遠離煩惱習氣,所以佛陀是應受尊敬的阿羅漢。
(二) 破煩惱賊:由於他已經用阿羅漢道的寶劍斬斷一切煩惱,所以佛陀
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三) 斷生死輪迴:由於他已經切斷及毀壞以無明和貪愛為首的緣起支,
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四) 值得人天供養:由於他具備無上的戒、定、慧功德,因此受到梵天、
天神與人類最高的崇拜,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五) 無秘密行惡:即使處在無人看見的隱密處,他也不會做出任何身、
口、意的惡行,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二、 正等正覺者(正遍知,sammAsambuddho):正覺了知一切法的人。
sammA 是正,sam 是自己,buddho 是覺悟。所以正等正覺是「自己
證到佛果」 ,無需其他老師指導。
就佛傳的記載,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初次見到老、病、死這三相時,
內心即非常的震憾,開始思考人間的痛苦及生命輪迴的因,後來他看到一

位舉止安詳自在解脫的修行人時,就毅然地決定放捨王位,決定出家修行
尋求解脫的真理及境界。
他先後跟當時出名的 Alara 及 Udaka 學習禪定,證得非想非非想定。
雖然如此他還是覺得這不是究竟的解脫,於是他開始六年的苦修。這六年
中,他日中一食,只吃一粒米麥,結果羸弱憔悴,無法修行。於是,後來
他接受 Sujata 乳粥的供養。之後,他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沒有老師
的指導,以堅定的決心降服了內心的煩惱魔障,證得了漏盡智,證得道果,
成為正等正覺者。
三、 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o):完美具足智慧與德行的人。
vijjA 是明,意指智證;caraNa 是行,實踐修行之意。佛陀兼俱 「明」
與「行」 。 「明」可分三明7
或八明; 「行」則有十五行。這八明與十五行是
每一尊佛所具備的。
(一) 他的明具足,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所謂八明: 觀智 (vipassanA
JAna) 、意所成神變(mano-mayA iddhi) 、種種神變(iddhi-vidhA) 、
天耳( dibba sato )、他心智( cetopariyA )、宿住隨念
(pubbenivAsAnussati) 、天眼(dibba cakkhu) 、漏盡智(Asavakkhaya
JAna) 。
(二) 他的德行具足,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十五行(實踐修行):
第一到第四行是波羅提木叉律儀(pATimokha sIla) 、守護六根
(Indriya-samvara sIla) 、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JJutA) 、警寤策勵(jAgariyAnuyoga) ;

第五到十一行是七個妙法,包括信(saddha)、
慚(hiri)、愧(ottappa)、多聞(bahussuta)、精進(viriya)、正念(sati)、
智慧(paJJA);第十二到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所以一
共有十五行。
因為這明與行而讓佛陀能悲智雙運,度化眾生。我們一般人也需要這
明與行的種子,行的種子(caraNa) 即布施、持戒與修習止禪等善行,明

的種子(vijjA)則指曾經修習過的辨別四界、名色、因果、行法(名色與
因果)三相。透過踐行此明與行的種子,累積邁向解脫涅槃的資糧。
四、 善逝(sugato):善淨行的人。
su 是善,也有善來的意思,善來是為眾
生的幸福與快樂而來;gato 是逝,所以 sugato
是善逝。 《清淨道論》中解釋:逝有「行」的
意思,指的是「聖道」 ,善逝之意涵為: 「善
淨行故,善妙處行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
逝」8

(一) 善淨行:形容佛陀的聖道是正確且清淨沒有汙點的。
(二) 善妙處行:是指佛陀循此唯一聖道,行向安穩之地及涅槃。
(三) 正行:指已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轉來。如《大義疏》所說: 「在須陀
洹道所斷的煩惱,而那些煩惱便不會再轉來,故為善逝……在阿
羅漢道所斷的煩惱,而那些煩惱便不會轉來的,故為善逝。」也
善淨行故,善妙處行故,正行故,正語故。

指佛陀自從在燃燈佛的座下獲得授記以來,直至菩提座上成正覺,
總共完成了三十波羅蜜的正行,而給予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不
做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的極端行為,故為正行。以此正行
故為善逝。
(四) 正語:則是指佛陀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且在適當的場合而說
適當的話,以此正語故為善逝。以上分別以四個語詞說明佛陀為善
逝的意涵。
五、 世間解(lokavidU):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清淨道論》中說: 「佛陀依自性,依集因,依滅,依滅的方便而普
遍了知通達於世間。」11
這裡指的世間有三種: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

(一) 空間世間(okasa loka) : 了解整個宇宙世界體系。
(二) 行世間(sankhAra loka) : 了解名色世間,五蘊及其緣起,息滅及導
向息滅之道。
(三) 有情世間(satta loka) :了解三十一界眾生的習氣和煩惱。知道有情
的根性、易教化、難教化、有能力、無能力。
佛陀因為充分了解三種世間,所以說他是一位通達且完全了解世間的
人。
六、 無上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堪受調伏者的無上
導師。
就字詞上說明:anuttaro 無上;purisa 男人或有情;dhamma 應被馴服
的;sArathi 領導者。
如《清淨道論》中解釋: 「應調御的丈夫是說未調御而當調御的畜生
丈夫、人類丈夫及非人類的丈夫」 。12
也就是說佛陀可以調御未調御而當調
御的人、非人、畜生一切眾生。他以溫和或嚴的方式教誡之,並鼓勵對
方邁向聖道。 所以稱之無上調御丈夫。
七、 天人師(satthA deva manussAnam):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佛陀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適當地教誨人類、天神。又《清淨道
論》13
中所述:佛陀如商隊的首領可以帶領商隊度過沙漠的難處,渡過盜
賊的危險地帶,渡過野獸的惡劣處所,渡過飢餓的困難,渡過無水的難處,

如是令渡種種難處得達安穩的地方。故說為師。佛陀的才能超越天、人,
足以教化一切的天神與人類,故名之為天人師。
八、 佛陀(buddho):圓滿覺悟的人。
他證悟解脫一切苦的究竟智慧,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又他覺悟四聖
諦(苦、苦因、苦滅、苦滅之法),也令他人了解四聖諦,即所謂的自覺覺
他,所以稱佛陀。

九、 世尊(bhagavA):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他具有最勝上的德、最吉祥的德,所以他具足百福的特相,與萬德相
應,是一切眾生中最尊勝,最值得尊敬的人。又他破一切惡,可以分別種
種道、果,破煩惱及知道如何抵達苦的邊際,他已捨離徘徊於三有之中,
故說世尊。
〔修習佛隨念的利益〕
根據在《清淨道論》14
中記載,修習佛隨念可以獲得種種功德利益,
包括:降伏貪、瞋、癡,心正直安定,可證得近行定;尊敬導師,使信心
廣大、正念廣大、智慧廣大、福德廣大、增長喜悅;克服怖畏恐懼,安忍
於苦痛;此外,因為身中常存佛德隨念,所以身體如塔一樣值得供養;因
為心向佛,所以即使遇到能誘發犯罪的對象,也能像見佛一般,心生慚傀,
不致犯罪;最後,如果不能證得更高的境界,下一世能投生於善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