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苯之爭

佛教傳入吐蕃前,苯教曾是吐蕃政治、文化的核心,已盛行數百年。 佛教傳入之初,即遭到吐蕃苯教徒的強烈反對。 赤松德贊和蓮花生共同奠定了佛教在吐蕃流傳的基礎,為佛法的興隆掃清障礙。

發生在7世紀初至9世紀中葉佛教與苯教之間的教派之爭。佛教傳入吐蕃前,苯教曾是吐蕃政治、文化的核心,已盛行數百年。佛教傳入吐蕃後隨之爆發佛苯之爭。佛苯之爭始於松贊乾布即贊普位後。松贊乾布先後同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聯姻,兩位公主各自從家鄉將佛像帶入吐蕃,標誌佛教正式傳入吐蕃。佛教傳入之初,即遭到吐蕃苯教徒的強烈反對。松贊乾布即位時,吐蕃開始了初期的佛經翻譯。因此,松贊乾布時代苯教和佛教的對抗中佛教略占優勢。松贊乾布去世後,苯教勢力大有抬頭之勢,文成公主所帶釋迦牟尼像被迫埋於地下。8世紀初,赤德祖贊即位後大興佛法,710年赤德祖贊從唐朝迎娶金城公主,漢地佛教和漢僧再度回到吐蕃。赤德祖贊收留于闐、中亞和新疆逃亡吐蕃的西域僧人,引起貴族和苯教徒不滿。739年赤德祖贊以吐蕃流行天花為由,將這些僧人驅逐出境。吐蕃佛苯鬥爭的轉折人物是赤松德贊。在他初即贊普位時,貴族勢力和苯教徒利用其年幼之機,發動了藏族歷史上第一次“禁佛運動”。赤松德贊成年後,大力發展佛教,首先活埋反佛大臣馬尚仲巴結,流放達札路恭,迎請漢地僧人和印僧寂護和蓮花生,先後頒布兩次興佛詔書,詔令吐蕃全民奉行佛法,組織人力、物力翻譯佛教經典,修建桑耶寺,正式為吐蕃僧人剃度出家,赤松德贊還親自赴山南主持桑耶寺奠基工程。由於苯教勢力和貴族反佛勢力強大,赤松德贊一方面依苯教徒要求,從象雄迎請苯教法師香日烏金翻譯苯教經典《十萬龍經》,為其修建陵墓;另一方面組織漢僧和印僧在桑耶寺翻譯佛教經典,修建佛塔。赤松德贊時期的佛苯並舉局面一方面是苯教和擁護苯教的貴族勢力強大,赤松德贊不得不對苯教作出重大的讓步;另一方面則是他維護佛教勢力的一種策略,使佛教在佛苯並存的局面中逐漸擴大勢力。苯教徒在桑耶寺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儀式,宰殺牲畜,引起佛教徒強烈不滿。於是,赤松德贊在頓喀地方主持了佛苯大辯論,這是藏史所記載的惟一的一次佛苯兩教派面對面的爭論。辯論以佛教的勝利而告終,赤松德贊發布禁苯命令。赤松德贊和蓮花生共同奠定了佛教在吐蕃流傳的基礎,為佛法的興隆掃清障礙。自赤松德贊之後,吐蕃三代贊普——牟尼贊普、赤德松贊、赤祖德贊均大興佛教,特別是赤祖德贊在位期間,結合佛經翻譯,進行了文字規範化運動,編成譯經書目。到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時期,他採取強硬手段消滅佛教,詔令吐蕃全境禁絕佛法,導致前弘期的結束和吐蕃王朝的滅亡。吐蕃時期佛苯之爭是本地傳統文化同外來文化之間發生碰撞、爭論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的過程。吐蕃本土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有著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強大的保守能力,苯教雖經多次毀滅性打擊,但仍在藏區保留許多苯教寺廟,其諸多儀式尚保留在佛教儀軌中,並且其思想觀念仍在藏區民眾行為及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吐蕃佛苯之爭最終導致吐蕃王朝的覆沒和其後幾千年的西藏佛法一統天下的局面。從吐蕃佛苯之爭的結局來看,藏地的佛教是吸收苯教成分,成為雪域文化的主體,佛教精神千餘年來成為藏民族心理的支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