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非存在研究(套裝共2冊)》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別從西方哲學中的“邁農迷津”之穿越、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非存在的多維審視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與分析。《非存在研究(套裝共2冊)》上篇西方哲學中的“邁農迷津”之穿越,則系統闡述了前邁農主義、邁農的對象理論及其“本體論迷津”、非存在對象的“新大陸”、主流之聲與非存在論的邊緣化、邁農主義的“非存在論”闡釋與本體論轉向、非存在研究中的實在論傾向、邁農主義的“標準”闡釋、邁農主義的“非標準”闡釋、邁農主義闡釋的實存論傾向、邁農主義與虛構哲學等內容。中篇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則系統闡述了中國哲學的有無之辯、印度古代哲學—宗教的非存在探究、佛教有無之辯的解釋學問題與佛教的空無論、大乘空宗的空無辨正、瑜伽行派的“最勝空性勝解”等內容。下篇非存在的多維審視,則系統闡述與分析了非存在研究的語言哲學維度、非存在與意向性、非存在與本體論、面向非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非存在與科學、非存在與人生哲學等內容。作者介紹
高新民,1957年3月生,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心靈哲學、宗教哲學、西方哲學史和人生哲學研究。在《哲學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誌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翻譯出版了《心靈哲學》和《西利斯》等五部譯著,有《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心靈的解構》和《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等六部專著,其中《現代西方心靈哲學》一書獲“金岳霖學術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汪波,(1966—),湖北大悟人,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佛教和心靈哲學,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研究非存在和心靈哲學方面的論文多篇。作品目錄
上冊導言
上篇西方哲學中的“邁農迷津”之穿越
第一章前邁農主義
第一節最初的驚詫與困惑:人能道說和思考非存在嗎?
第二節柏拉圖:有無辯證法及其對先前有無之辯的揚棄
第三節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有無之辯的綜合
第四節中世紀:非存在研究的語義學和邏輯學維度
第五節常識哲學:里德的非存在論及其新邁農主義辯護
第六節黑格爾:本體論、邏輯學、認識論統一視野下的有無辯證法
第七節布倫塔諾:現當代西方非存在研究的源頭活水
第二章邁農的對象理論及其“本體論迷津”
第一節邁農對象理論的動機與邏輯誘因
第二節對象理論的核心範疇和主要原則
第三節對象分類、“目標”及其本體論問題
第四節非存在對象之論證
第五節對象理論的變化、特點與價值
第三章非存在對象的“新大陸”
第一節特瓦爾托維斯基與馬里:同門師友的呼應
第二節弗雷格:抽象對象的大發現
第三節胡塞爾:本體論的節儉與膨脹
第四節麥科爾:邏輯學視野下的非存在
第四章主流之聲與非存在論的邊緣化
第一節羅素的思想變化與非邁農主義
第二節蒯因對邁農的“無禮”批評
第三節希菲爾對“呈現方式”的否定
第五章邁農主義的“非存在論”闡釋與本體論轉向
第一節勞特利對“本體論迷津”的穿越
第二節普賴斯特對“非存在論”的辯護與完善
第三節喬根森:非實存對象是“超存在”
第六章非存在研究中的實在論傾向
第一節邏輯實在論
第二節概念實在論
第三節模態實在論及其爭論
第四節自然實在論
第七章邁農主義的“標準”闡釋
第一節帕森斯:邁農主義的發現與發展
第二節邁農主義的“嚴格理解”
第三節拉帕波特的“改進了的邁農理論”
第八章邁農主義的“非標準”闡釋
第一節帕斯齊的“非存在對象的屬性集合模型”
第二節芬德利對邁農主義的現象學解讀
第九章邁農主義闡釋的實存論傾向
第一節澤爾塔對象理論的思想淵源和主要目的
第二節作為“第三王國”的抽象對象
第三節抽象對象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第四節抽象對象王國巡禮
第五節計算(公理)形上學
第六節柏拉圖化的自然主義
第十章邁農主義與虛構哲學
第一節虛構哲學研究的意義、問題和新的走向
第二節虛構話語的語義學和語用學
第三節虛構對象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第四節虛構對象的因果作用問題
第五節虛構主義
第十一章海德格爾的吶喊:為何只有存在存在而無反倒不在?
第一節追問無的必要性
第二節“無”的意義展開
第三節元的存在與把握
第十二章徘徊於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意義”
第一節意義懷疑論
第二節意義實在論
第三節折中主義路線
下冊
中篇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
第十三章中國哲學的有無之辯
第一節中國哲學有無之辯的特質
第二節道家:有無之玄眾妙之門
第三節魏晉玄學:“本體論轉向”與對有無的玄遠清談
第四節中國佛教:空解脫門的中國化闡釋
第五節儒家:有無之辯“辨正”與總結
第十四章印度古代哲學一宗教的非存在探究
第一節印度古代哲學一宗教的有無之辯的基本進程和一般特點
第二節正理一勝論派的句義論與非存在論
第三節吠檀多派論境界之無
第四節彌曼差派與瑜伽派的非存在論
第五節數論派對非存在論的否定
第六節耆那教的“或許說”
第十五章佛教有無之辯的解釋學問題與早期佛教的空無論
第一節印度佛教有無之辯的解釋學問題
第二節《阿含經》中的空無論
第三節部派佛教的空無論
第十六章大乘空宗的空無辨正
第一節大乘“深義”與大乘體系之組織
第二節佛教“空元”的特殊性與解空的前提條件
第三節真俗二諦語境下的有無之辯
第四節大乘空義的正本清源與“入空義”的門徑
第五節空的唯一性與十八空
第六節中觀空無論的難題、反例及其同化
第十七章瑜伽行派的“最勝空性勝解”
第一節空有問題的重要性與解空的方法論
第二節“實有”非有
第三節相、性、極微、因果與空
第四節無為法的有無問題
第五節小結:佛教有無之辯的同異之辯
下篇非存在的多維審視
第十八章非存在研究的語言哲學維度
第一節“正名”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非存在”與“存在”
第三節存在謂詞與中立謂詞
第四節眾說紛紜的“非存在”
第十九章非存在與意向性
第一節“非存在新大陸”的發現及人格化構想
第二節意向性觀念的祛魅
第三節意向性觀念的重構
第四節意向對象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第二十章非存在與本體論
第一節非存在與本體論的最高範疇
第二節“存在”意義之掘進與存在程度、樣式的多樣性
第三節“存在”的範疇與形式本體論
第二十一章面向非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是否有自己的本體論?
第二節關於“非存在”的辯證法
第三節存在形式的多樣性與範疇體系
第四節“非存在”與認識對象理論
第二十二章“非存在”與科學
第一節科學為何要“乞靈於無”?
第二節“有”生於“無”?
第三節量子世界是否存在?
第四節“以太”等是“存在”還是“非存在”?
第五節常見的存在觀向何處去?
第二十三章非存在與人生哲學
第一節做人、理想人格與“空無”
第二節“無”與人生境界
第三節空無、心態與善巧安心
第四節心理健康、高峰體驗與空無智慧
第五節工夫之無與人生態度
第六節終極關懷、本體之無與聖人所師
參考文獻
術語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