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地區: 廣東 · 佛山
文化遺產名稱:粵劇
遺產編號:Ⅳ—36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佛山市
遺產級別: 國家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登科》等所謂“江湖十八本”,後又出現《黃花山》、《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蘇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場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劇目還有《白金龍》、《火燒阿房宮》、《平貴別窯》、《寶蓮燈》、《羅成寫書》、《鳳儀亭》等。粵劇基本聲腔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崑腔及廣東民間說唱、小曲雜調等。粵劇樂隊最初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簫“五架頭”組成,後又陸續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樂器。 粵劇原有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十大行當,後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六類。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粵劇化裝簡練,色彩濃艷,服裝多採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粵劇廣泛吸收廣東音樂、廣繡、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廣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傳統,輻射範圍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極強的文化凝聚力。但面對現代都市文化的猛烈衝擊,粵劇的生存空間已大為收縮,處於瀕危狀態,必須儘快投入力量對之進行保護。
相關詞條
-
佛山
佛山,位於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一的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處亞太經濟發展活躍的東亞及東南亞的交匯處,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是廣東...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人口語言 政治 -
粵劇[傳統戲劇]
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
歷史溯源 表演藝術 表演方式 行當分類 行內術語 -
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
概述 歷史 行當分類 化妝服飾 行內術語 -
廣東粵劇博物館
廣東粵劇博物館坐落在佛山市禪城區兆祥路的兆祥黃公祠,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經佛山市政府批准,籌備多年的佛山粵劇博物館落戶該祠堂。廣東...
發展歷史 地理位置 館舍特色 建築布局 館藏文物 -
粵劇博物館
東莞粵劇博物館是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東莞粵劇文化遺產的專題性博物館,它的建設得到粵港兩地文物界、粵劇界的領導和專家的大力幫助,是繼佛山廣東粵劇博物館之...
建築布局 館藏文物 特色 -
粵劇[郵票]
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廣東省分公司主辦的《粵劇》特種郵票首發活動在佛山祖廟萬福台隆重舉行。《粵劇》郵票設計以佛山粵劇院演員造型為原型,以佛山...
首發 選材 現場 意義 -
佛山[廣東省地級市]
佛山,前身為管轄珠江三角洲的粵中行署、佛山專區, 現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佛山位於...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人口語言 政治 -
東莞粵劇博物館
東莞粵劇博物館是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東莞粵劇文化遺產的專題性博物館,它的建設得到粵港兩地文物界、粵劇界的領導和專家的大力幫助,是繼佛山廣東粵劇博物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