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為緩解城市人口壓力,中國一些超大城市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政策,大力推進人口疏解工作。相對應的現象是,這些地方的常住人口增速開始放緩。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今年上半年陸續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看,北京出現核心區人口減少,上海出現人口負增長,廣州出現人口增速階段性放緩。一則嚴肅的新聞報導,在轉載時被重新擬定了一個容易引起歧義的標題--《北上廣常住人口增速放緩專家:政策清理低端人口》。很多心急的客群,在看到此標題時,容易產生這樣的解讀:專家認為應該用政策清理低端人口。這樣的結論,無疑極易引起公眾的反感。一來,何謂低端人口,這是否是精英的一種歧視,階層的一種傲慢。二來,政策本應該指向公眾權利的保障,怎么能指望政策來清理底層人群呢。故而,在新聞的網路跟帖中,專家成為了眾矢之的。在憤怒的公眾看來,已經喪失了基本價值觀的專家根本就不算是專家,只是一個喪失了道德底線、譁眾取眾的“磚家”而已。
觀點
看看新聞報導中關於專家的引語,就會發現公眾的解讀有些心急。關於專家的觀點,新聞中是這樣寫的:“通過政策將外來人口特別是其中所謂的低端人口‘清理’出去,導致了這些地方常住人口出現增長放緩。但對超大城市來說,這不一定有好處,也不可持續。”從這段表述來看,專家並沒有表現出對底層人群的歧視,所謂低端人口的說法只是社會上流行的說法,同時,專家也沒有建議通過政策將底層人群“清理”出去,反而對底層人群被“清理”的現象表達了擔憂--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應當說,專家的判斷是準確的,而且跟公眾的觀點基本相符。所以,客觀地說,公眾實在是誤讀了專家,誤解了專家的好意。這種誤讀,一方面反映了公眾的焦慮,當他們看到低端人口的字眼時,本能地覺得這是一種歧視和傷害。雖然,在城市發展中,不同群體的作用不同,不同群體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評價不同,但是每個參與城市發展的群體,都為城市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的一份子,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應該向所有人敞開懷抱,哪裡存在什麼低端人口呢?如果,一個城市只有所謂的精英階層和高端人口,城市怎么正常運轉?無論科技多么進步,社會怎樣發達,普通人群總是城市正常運轉的基礎和支撐。想想春節時,城市變成怎樣,就會知道底層群體的作用。
意義
這種誤讀還反映了公眾的期待。一個期待是,人們可以一視同仁。專家憑什麼說底層人群就是低端人口,誠然,新聞中的專家沒有犯這樣的毛病。但是,持有這種判斷和觀點的人並不少,很多人確實覺得底層人群就是需要“清理”出去的低端人口,他們眼中只看到底層人群的髒亂差,而沒有看到底層人群為社會發展所起到的支撐作用。這種觀念需要改變。另一個期待是,政策可以一視同仁。有時,個人的觀點是難以改變的,就算有一些人不會改變低端人口的說法,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政策能夠一視同仁,在控制城市人口規模的同時,給所有人以機會,進而讓自由進出成為人們的自願選擇。那樣,所謂的低端人口就不會產生焦慮感和宿命感。城市發展規模需要控制,失去控制的城市將處於超載狀態,這一點毋庸置疑。尤其是,對於集中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的特大城市來說,優質資源所產生的吸引力必然導致人口想要進去的願望,也必然導致人口規模的增加。所以,控制人口規模是個必然的選項。問題是,控制的時候要有兩個基本原則:進入的可能,享用的可能。進入的可能,指的是城市向所有人開放,任何階層只要努力就可能進入、可以進入;享用的可能,指的是進入城市之後,就可以成為享用相應福利的城市人,並不會因為身份的特殊和差別遭遇歧視。這或許是消除人們對於“低端人口論”焦慮的最好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