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式分類
機房氨液分離器管道連線是比較完善的一種形式,氣液混合物進入氨液分離器,氨液再由重力作用流入低壓貯液器,並被貯存於其中,氣體被製冷壓縮機吸去,當低壓貯液器達到上限時,應關閉低壓貯液器上的進液管和均壓管,並開啟出液管和加壓管,利用高壓氣體的壓力輸送低壓液體進入排液桶。設計這種系統應注意的是,液管應該用最短和最少的彎頭、並使閥門與氨液分離器相連,另外,它的管徑應大於D108mm以確保氨液下流暢通。氨液分離器與低壓貯液器間的均壓管不可省去,用於低壓貯液器的加壓熱氨引自油分離器出氣口,以避免將潤滑油帶入其中。排液應排入排液桶,如果直接排入供液管則會延長排液時間,使氨液分離器內積存過多的液體。
①機房氨液分離器管道簡易型是一種用於小系統的簡易方案,這裡省去了貯存低壓液體的貯液器,庫房氨液分離器未能分出的液體被臨時貯存於其中,待液位達到上限時暫時停止壓縮機運行,對其加壓將液體排入排液桶。
用於回氣二次分離的氨液分離器,不需要向其內部供液,這是與一次分離氨液器所不同的。
② 氨液分離器與蒸發器間高度差的確定。在工程設計中氨液分離器與蒸發器之間的高度差需根據蒸發器和進液管對製冷劑的阻力狀況來確定。過小的高度差會使供液不足;過高的壓力差又會影響蒸發器內製冷劑的蒸發溫度。因此,為了保證既能向蒸發器正常供液,又不至於嚴重影響蒸發溫度,原則上講,該高差形成的靜壓在克服了總阻力之後,剩餘壓差對蒸發溫度的影響不超多1℃.表1-2是液柱高度對蒸發溫度的影響,由表可見,在低溫系統中液柱對蒸發溫度的影響更大,因此是極不經濟的。為了減少液柱對蒸發溫度的影響,高度相差較大的蒸發器分別設定氨液分離器,一般情況下氨液分離器的液面高於蒸發器最上層管子1~2m為好,常取1.5M.氨液分離器出液管的橫截面積為進液管的兩倍左右。當採用D38mm管組成冷卻排管時,每一供液路地長度不得超過120mm。
2.重力供液的優缺點
①由於採用氨液分離器,在蒸發器負荷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避免了壓縮機發生濕行程;但是當負荷劇烈變化或製冷壓縮機工作點選擇不當時,由於二次液體的增多,氨液分離器的正常液位難於穩定,製冷壓縮機還是有發生濕壓縮的可能。
②高壓氨液節流後產生的閃發氣體被徹底分離,進圖蒸發器的是完全的液體,避免了閃發氣體對傳熱的影響,蒸發器能夠發揮比較大的效能。
③在蒸發器組數不多的小型製冷裝置中,一方面採用均勻配管達到阻力均衡,實現供液均勻;另一方面可通過設定的氣液分調節站上的截止閥調節個通路的供液量,達到均勻供液,但是在蒸發器高差大、組數多、配管複雜的大型製冷裝置中,要做到均勻供液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在過長的蒸發器供液管道上氨液會重新氣化。
④ 液柱高度影響蒸發溫度,特別是當蒸發溫度很低的時候,影響尤為突出,因此低溫系統不宜採用這種供液方式。對於高差較大的多組蒸發器共用一台氨液分離器的情況,下層蒸發器的蒸發溫度會受到很大影響。
⑤低壓製冷劑液體在蒸發器及有關管道內循環,依靠其相對於
蒸發器的液位差所具有的位能作為動力,其流速一般都較緩慢,而且製冷劑與管壁內表面之間的放熱係數小,蒸發管道內表面的潤濕面積占總蒸發麵積的比例也小,因此,蒸發器的總換熱強度較低。
總結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供液系統優於直接供液系統,但同時還存在許多難於克服的缺點,所以在我國除小型製冷裝置以外已很少採用這種供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