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佇列動作、佇列指揮、佇列紀律。佇列動作——立正、稍息、停止間轉法、齊步、跑步、立定、敬禮、縱隊、橫隊、集合、解散、整齊、報數。
佇列指揮——主要是訓練指揮的口令和示範動作及在佇列中的指揮位置。
佇列紀律
1、堅決執行命令,做到令行禁止。
2、著裝整齊,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嚴肅認真。
3、按照規定的位置列隊,注意聽指揮員的口令,動作要迅速、準確、協調一致;
4、奉命出列用齊步,入列用跑步(分隊出、入列均用跑步),或按照指揮員指定的步法執行;因故出、入列要報告,經允許後可出、入佇列。
5、將學到的佇列動作、自覺地用於訓練和日常工作中,做到學用一致。
動作要領
一、立正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越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下垂,自然伸直,手指併攏自然微曲;拇指尖貼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
二、跨立左腳向左跨出越一腳之長,兩腳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兩手後背,左手握右手手腕,拇指根部與外腰帶下沿(內腰帶上沿)同高;右手手指自然彎曲,手心向後。
三、稍息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越全腳的三分之二,兩腳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
四、停止間轉法
1、向右(左)——轉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腳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
2、向後——轉按照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五、齊步——走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按照先腳跟後腳掌的順序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按照此法動作;上體保持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與第五衣扣同高,離身體約25厘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6至120步。
六、跑步——走聽到預令(跑步),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於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關節),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里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越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按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里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鐘170至180步。
七、立——定齊步和正步時,聽到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腳尖向外約30度),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跑步時,聽到口令,再跑2步,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停止擺動)著地,右腳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
八.向右(左)看齊要領:基準兵不動,其他士兵向右轉頭,眼睛看右鄰士兵腮部,前四名能通視基準兵,自第五名起,已能通視到本人以右第三名為度,後列人員先向前對正,後向右看齊。
九、報數-----橫隊從右至左依次以短促洪亮的聲音轉頭報數,最後一名不轉頭。數列橫隊時後列最後一名報“滿伍”或“缺**名”。
十、集合指揮員應先發出預告或信號,如“全連注意”,然後站在預定隊形的中央前面向預定隊形成立正姿勢下達“成**隊---集合”的口令,所屬人員聽到預告或信號,原地面向指揮員成立正姿勢,聽到口令跑步到指定位置面向指揮員集合。在指揮員後側的人員應從指揮員右側繞過,自行立正看齊成立正姿勢。
佇列口令下達要領:
一、短促口令:只有動令,不論幾個字,中間不拖音不停頓,通常按音節(字數)平均分配時間,有時最後一個字稍長,發音短促有力,如:“停”“報數”
二、斷續口令:預令和動令之間有停頓,如:“第***名,出列”。
三、連續口令:預令的拖音與動令相連,有時預令與動令之間有微歇,預令拖音稍長,其長短視部隊大小而定。動令短促有力。如:“立------定”“向右------轉”行進間動令通常落在右腳
四、符合口令:兼有斷續口令和連續口令的特點,如:“以***為準,向中看------齊”
五、下達口令的基本要領:發音部位要正確,下達口令用胸音或腹音,胸音多用於下達短促口令,腹音多用與下達帶拖音的口令,掌握好音節,下達口令要有節拍,預令和動令、微歇有明顯的節奏使佇列人員能夠聽清楚,注意音色,音量不要平均分配,下達口令一般起音要低,由低向高拔音,如:“向右看——齊”“齊”字發音要高,突出主音,下達口令時把重點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後——轉”要突出“後”字,“向前**步——走”要突出數字。
章節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佇列的概念.............................................1
第三節《佇列條令》的地位和作用...................3
第四節首長、機關的責任和佇列紀律.............6
第五節如何貫徹執行我軍的《佇列條令》.....7
第二章單個軍人佇列動作..............................9
第一節停止間動作.............................................9
第二節行進間動作...........................................30
第三節單個軍人的操槍...................................51
第三章敬禮........................................................56
第四章佇列指揮..............................................62
第一節佇列指揮的意義...................................62
第二節佇列指揮位置.......................................62
第三節佇列指揮方法.......................................63
第四節佇列指揮的要求...................................65
第五章佇列隊形..............................................68
第一節佇列的基本隊形...................................68
第二節列隊的間距...........................................68
第三節班、排、連、營、團的佇列隊形.......69
第六章班、排、連、營、團的佇列動作..............................................75
第七章分隊乘坐汽車、火車、艦(船)艇和飛機............................90
第八章國旗的掌持、升降和軍旗的掌持、授予與迎送............................93
第九章閱兵.......................................................97
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
閱兵的組織與實施..............................97
閱兵分隊訓練....................................108
消防部隊閱兵部分動作介紹.............119
晉升(授予)軍銜、授槍和紀念儀式.........................................124
佇列教學法..................................126
佇列訓練的原則................................126
教學準備............................................127
教學實施............................................130
佇列會操的組織與實施....................134
佇列考核的組織與實施....................136
昆明消防指揮學校班佇列動作訓練教學法........................................139
附錄.......................................................................151
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附錄F附錄G附錄H附錄I附錄J
佇列術語............................................151
常用口令............................................152
佇列基本理論....................................153
報告詞示例........................................156
教案示例............................................158
單個軍人佇列動作評分細則............161
班佇列組織指揮評分細則................165
消防部隊佇列生活習慣做法............168
步幅、步速.........................................172
符號.....................................................173
參考文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