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納,L.
正文
德國作家。原名洛普·巴拉赫。1786年 5月24日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猶太家庭出身,從小受盡屈辱。法國軍隊占領萊茵地區後,進入大學攻讀醫學和政治學。1811年任法蘭克福警察書記官。1815年拿破崙兵敗,封建勢力在全歐復辟,因而失去職位。1818年改名換姓,皈依新教。1818至1821年主持《天平報,關於市民生活、科學和藝術的雜誌》的出版,1819年編輯《自由城市法蘭克福報》,接著編輯周報《時代的搏動》,1822年在反動派壓力下逃到巴黎。1824年回到德國,在法蘭克福等地任新聞記者。1830年為法國七月革命所吸引,遷居巴黎,1837年 2月12日去世。伯爾納是1848年三月革命前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政論家和文藝評論家。他曾經寫過思想深邃的劇評,反對傳統的感傷主義戲劇和恐怖題材,主張建立現實主義的政治戲劇,把舞台作為培養資產階級進步的民族感情的學校。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政論性新聞報導。《巴黎信札》(1832)抨擊德國現狀,為1848年革命作了輿論準備。它與《巴黎新信札》(1833~1834)均遭德意志聯邦議會的查禁。他在《吞噬法國人者門策爾》(1837)一文中把民主主義的愛國主義和仇外的民族主義加以區分,主張民族友好。但他有小資產階級的偏激情緒,在《巴黎信札》中把歌德當作“公侯的奴僕”進行批判,還提出“歌德是押韻的奴才,黑格爾是不押韻的奴才”這種偏激狹隘的觀點。在30年代對海涅也曾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