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伯爾尼國際(英語:BerneInternational,或伯恩國際),成立於1919年2月5日。前身為國際社會主義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SocialistCommission,縮寫ISC),為社會主義第二國際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分裂之後所建立的組織,總部設在瑞士首府伯恩。
一次大戰爆發時,第二國際的成員們紛紛支持自己所屬國家的政府,因而違背了組織的原則,進而破壞了第二國際的團結性。之後“社會愛國主義者”(socialpatriotic)與組織中較為右傾的改良主義者,以及反戰人士三者決裂。接著和平主義者、革命左派以及中間主義者也離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解散。大戰結束後,由於十月革命推翻沙俄,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普遍要求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國際組織,推動世界革命。一些反戰團體在於伯爾尼召開籌備會議之後,到了1915年7月,他們在1915年9月,靠近伯爾尼的齊默爾瓦爾德(Zimmerwald)召開會議。主持者為瑞士社會民主黨的RobertGrimm。接著他們又於1916年4月在昆塔爾(Kienthal)開會。
1918年底,西歐各國社會黨左派於彼得格勒聚會;翌年1月,於莫斯科通過《告39個共產主義團體書》。有見及此,原第二國際中的美、英、法、德等26個政黨代表,於2月3日在瑞士伯爾尼舉行會議,選出社會主義國際執行委員會,5日公開宣布第二國際恢復。
以蘇聯為首的無產階級政黨指責它鼓吹資產階級民主、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以及支持帝國主義戰勝國操縱的國際聯盟,因此認為它是一個黃色的、背叛的、變節的國際,故稱它為“黃色國際”。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立的社會黨國際聯合組織,即重建的第二國際,亦被稱作“黃色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破產。戰爭期間,形式上存在的社會黨國際局曾試圖尋找恢復第二國際的途徑。大戰結束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歐洲掀起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為了取得對戰後工人運動的領導權,推行社會改良主義,1919年2月3~10日,原第二國際一些社會黨的右翼和中派領導人在瑞士首都伯爾尼召開戰後第一次社會黨代表會議,26個國家的102名代表出席。會議決定採取一切必要步驟在最短期間內恢復國際。為此,成立由瑞典的K.H.布蘭廷(1860~1925)、英國的A.韓德遜(1863~1935)和比利時的C.胡斯曼3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工作。此後,1919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同年8月在瑞士的琉森召開過代表會議,討論國際政治事務和工人運動中的迫切問題以及組織上的事宜。1920年7月31日~3月4日召開日內瓦代表大會,正式從組織上恢復第二國際。共有40多個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參加這個組織,其中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比利時社會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和英國工黨。原社會黨國際局進行改組,胡斯曼繼續任國際局書記。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由於倡議重建第二國際的會議在伯爾尼召開,故稱伯爾尼國際。
伯爾尼國際繼承原第二國際衣缽,堅持社會改良主義的立場。在國際事務中,支持帝國主義分贓的巴黎和會(1919)以及由帝國主義戰勝國操縱的國際聯盟,維護新的殖民體系。在戰後初期的革命高潮中,奉行與資產階級合作的政策。布蘭廷等人還參加組織資產階級政府。它一概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和通過奪取政權的方法實行生產結構的社會化,主張在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範圍內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它表面上譴責帝國主義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實際上對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深為不滿。J.R.麥克唐納等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武裝干涉的活動。В.И.列寧曾稱伯爾尼國際是黃色的、背叛的、變節的國際。第三國際同伯爾尼國際完全處於對立地位,國際工人運動長期陷於分裂狀態。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列寧倡導的一些重大革命原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伯爾尼國際的改良主義立場逐漸引起廣大工人民眾的不滿,其內部中派與右派的矛盾不斷加劇。1920年,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等中派社會黨與伯爾尼國際斷絕關係。1921年 2月,成立與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保持同樣距離的第二半國際。
在資產階級猖狂進攻面前,廣大工人民眾迫切要求加強團結,共同對敵。1922年 4月,第二半國際、伯爾尼國際和共產國際的執行委員會召開柏林會議,商討聯合行動問題。伯爾尼國際代表對共產國際進行攻擊,並提出聯合行動的先決條件。經過激烈鬥爭,成立一個九人委員會負責籌備工人組織的世界代表大會。終因難於達成進一步的協定,共產國際的代表於5月底退出委員會。
此後,伯爾尼國際與第二半國際在許多問題上的立場越來越趨於一致,加快了合作的步伐。1923年5月21~25日,這兩個國際在漢堡召開合併大會,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奧地利社會民主黨領袖F.阿德勒當選為執行委員會書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