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娜·易伯

Chin Chin Chin

人物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占領波蘭時,易伯在波蘭,還是個小孩子。因為德國人不讓猶太孩子上學,整整一個大戰期間,她只在一所猶太學校里上過兩年學。戰爭結束後,她發現自己一無所知。她從心裡渴望學習,然而飽經戰爭劫難的波蘭一切都被毀了,她不想再呆在那裡,於是離開波蘭來到美國
到了美國,她極其幸運地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中國老師陳受頤教授。陳教授於1901年前後出生在廣東,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一直清楚地記著辛亥革命時人們剪辮子、鬧革命時的情景。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不久,他因夫人身患重病,不得不離開中國來到美國,他是第一位在美國私立大學講授漢學的中國學者。哈佛耶魯大學都是在1945年後才開始有中國學者講授漢學的。陳教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的好朋友中有許多中國文化界的名流,如:胡適馮友蘭侯外廬顧頡剛等。易伯教授為自己能及早地師從陳受頤教授而感到極為幸運,她非常感激和敬重這位導師,當她學成之後,把自己的第一部書《遠東之聲》獻給了陳受頤教授。
易伯教授回憶說:“我剛開始學中文時,難極了。那時候跟我一起學中文的有11個人,都是男士。他們不理我,我感到非常艱難孤獨,想跟他們搞好關係,就請他們11個人喝咖啡,可是他們還是不跟我講話。那個時代絕不能與現在相比,真是太難了。”儘管這樣艱難,易伯教授還是於1966年獲得了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院亞洲研究的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在美國惠蒂爾學院擔任中國歷史課助教,1968年成為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成員,1969年回歸以色列,開始在希伯萊大學東亞系執教,並成為杜魯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從1973年起她曾先後成為美國密執安、衛斯理哈佛大學的博士後學者、客座助教和訪問學者。從1987年起,先後應邀到義大利加拿大、美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國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及活動,並宣讀重要論文。現在她已成為希伯萊大學東亞系的路易斯·弗萊堡教授(這一頭銜是專門授予傑出學者的)。
易伯教授非常熱愛中國,她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而西方在中國相當文明時,還是一片荒蠻之地,中國對西方的文化、藝術有著極大的影響。她在自己辦公室門外一側牆上掛了許多魯迅先生的生平照,極其引入注目。
易伯教授非常勤奮,她在大學裡講授中國通史,從夏朝至清乾隆,還指導著眾多研究生,其中有3位是博士生。在授課之餘,總是可以看到她在杜魯門所圖書館的電腦旁或微縮膠捲閱讀器前緊張地工作著。用她自己的話講,她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

學術研究

易伯教授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主要側重於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即:中國思想如何傳入西方,西方思想如何傳到中國,二者是怎樣相互過渡與交融的。她的研究成果很顯著,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文化

她翻譯了理察·瓦爾德海姆著的《易經講座:恆久與變化》 (1979)、主編了《儒家:傳統的原動力》(1986)、撰寫了《胡適與中國歷史:整理國故問題》(1986)、《胡適和關於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的辯論》(1970)、《中國宗教》(1974)、《學術與自傳:評維塔里?魯賓關於儒家的著作》(1986)、《馬丁·鮑伯<中國故事>導言》(1991)和《鮑伯與道教》(1994)等論文與文章。

關於中國文學作品及評價

她撰寫了《遠東之聲:介紹被壓迫人民的現代中國作家及其作品》(1980)——一部中國文學作品研究論文集。寫出了《革命文學:從哪裡?到哪裡?》(1974)、《現代中國關於文藝復興的思想及區分等問題》(1975)、《中國革命小說中的諸價值學說》(1974)、《中國文學》 (1974)、《中國戲劇與電影》(1974)、《20年代中國人對英國——愛爾蘭作家及其著作的看法》(1977)、《近來中國小說中的婦女形象:婦女能撐起半邊天嗎? 》(1976)、《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被壓迫人民的形象》(1977)、《自1976年9月以來文化活動中的老問題與新方向》 (1979)、《附言,關於“五四”的作家們》(1982)、《虛弱與強權:水界中的婦女們》(1985)、《在1948—1958年中國小說中的社會和諧、家庭及婦女》(1989)、《<紅樓夢>中的謎語》。

關於中外翻譯文學

她撰寫了《意第緒語文學與現代中國的文學改革》(1967)、《現代中國的翻譯文學:意第緒語作家及其故事》(1972)、《現代中國文學與澤著中的波蘭和波蘭作家》(1975)、《歐美對魯迅的接納:大眾化與學術性的政治》(1985)、《譯成西方諸語言的魯迅作品及其介紹魯迅作品的一份精選書目》(1985)、《在<城堡>及其兩個中文譯本中對西方猶太教的批判》、《從事翻譯的前輩們:S.I. J.謝列舍斯基 1875年的<創世紀>中譯本》(1993)和《1949—1979年中國譯著中的西方文學》(1994)等論文、文章和大百科辭條。

關於中國猶太人

她撰寫了《開封猶太人:頑固堅持認同》(1971)、《在現代中國的現代猶太社團》(1973)、《途經中國:哈爾濱、天津和上海的猶太教社團》(1986)、《開封猶太人認同的文化移入與堅持》(1989)、《重訪開封猶太人:漢文化與認同的堅持》(1993)、《中國猶太人介紹》(1992)和《理解、口譯、筆譯:中國猶太人及其文獻在中國》(1993)等論文與文章。
除去上述著作與文章外,她還為以色列其他作者和譯者的有關中國的著作或譯著寫了大量書評。

主要學術成果

1、《鮑伯與道教》(1994)
2、《1949—1979年中國譯著中的西方文學》(1994)
3、《從事翻譯的前輩們:S.I. J.謝列舍斯基 1875年的<創世紀>中譯本》(1993)
4、《重訪開封猶太人:漢文化與認同的堅持》(1993)
5、《理解、口譯、筆譯:中國猶太人及其文獻在中國》(1993)
6、《中國猶太人介紹》(1992)
7、《馬丁·鮑伯<中國故事>導言》(1991)
8、《在1948—1958年中國小說中的社會和諧、家庭及婦女》(1989)
9、《開封猶太人認同的文化移入與堅持》(1989)
10、《胡適和中國史:整理國故的問題》(HuShih and Chinese History:the Problem of Zheng-li Kuo-gu,1986)
11、主編《儒家:傳統的原動力》(1986)
12、《學術與自傳:評維塔里·魯賓關於儒家的著作》(1986)
13、《途經中國:哈爾濱、天津和上海的猶太教社團》(1986)
14、《虛弱與強權:水界中的婦女們》(1985)
15、《歐美對魯迅的接納:大眾化與學術性的政治》(1985)
16、《譯成西方諸語言的魯迅作品及其介紹魯迅作品的一份精選書目》(1985)
17、《附言,關於“五四”的作家們》(1982)
18、《中文翻譯中的英裔華人作家》(Anglo-Chinese Writer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19、撰寫了《遠東之聲:介紹被壓迫人民的現代中國作家及其作品》(1980,這是一部中國文學作品研究論文集)
20翻譯理察·瓦爾德海姆著的《易經講座:恆久與變化》 (1979)
21、《自1976年9月以來文化活動中的老問題與新方向》 (1979)
22、《受壓迫者的形象和近代中國文學》(Images of Oppressed Peoples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77)
23、《20年代中國人對英國——愛爾蘭作家及其著作的看法》(1977)
24、《最新中國小說中的婦女形象》(Images of Women in Recent Chinese Fiction,1976)
25、《現代中國關於文藝復興的思想及區分等問題》(1975)
26、《現代中國文學與澤著中的波蘭和波蘭作家》(1975)
27、《中國宗教》(1974)
28、《中國文學》(1974)
29、《<紅樓夢>中的謎語》
30、《中國戲劇與電影》(1974)
31、《革命文學:從哪裡?到哪裡?》(1974)
32、《中國革命小說中的諸價值學說》(1974)
33、《在現代中國的現代猶太社團》(1973)
34、《現代中國的翻譯文學:意第緒語作家及其故事》(1972)
35、《在<城堡>及其兩個中文譯本中對西方猶太教的批判》
36、《開封猶太人:頑固堅持認同》(1971)
37、《胡適和關於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的辯論》(Hu Shih and the Controversy o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1970)
38、《意第緒語文學與現代中國的文學改革》(196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