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半島
綜述
半島上大部分為西班牙領土,西南角一小部分為葡萄牙領土,面積約58.4萬平方公里。東北部庇里牛斯山北為法國。半島約有1800條河流,最長的河流為塔霍河。有色金屬礦藏較豐富,能源礦藏較貧乏。半島上的西班牙為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沿岸中部盛產葡萄。海岸平直,多高原和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島面積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為半島最高峰。分屬國家
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和英屬直布羅陀,大部分為西班牙領土,西南角一小部分為葡萄牙領土。東北部庇里牛斯山北為法國。1492年以後的幾百年當中,西班牙-葡萄牙邊境,以及西班牙-法國邊境,發生過多次小規模變遷,當今的邊境線,基本上是由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確認的。西班牙占據半島大部地區
葡萄牙西部
安道爾庇里牛斯山脈里,夾在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內陸國家
地形
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島面積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為半島最高峰。有杜羅河、特茹河、瓜迪亞納河和埃布羅河等。地質基礎為海西褶皺地塊。梅塞塔高原占半島面積一半以上,平均海拔610米。斷塊山地東西橫穿高原,將南北分為兩大盆地。高原東高西低,南部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半島的最高點。由於山脈阻擋,海洋影響較難深入內陸。但夏季陽光輻射值大,是歐洲陽光充沛的地區之一。半島約有1800條河流,最長的河流為塔霍河。有杜羅河、特茹河、瓜迪亞納河和埃布羅河等。有色金屬礦藏較豐富,能源礦藏較貧乏。葡萄牙沿岸中部盛產葡萄。與義大利等國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幹半島並稱為歐洲三大半島氣候
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周圍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濕,夏季乾熱。
物產
鐵、鎢、錫、黃鐵、汞和鈾等礦藏豐富。工業有採礦、冶金、造船、紡織等部門。農產以小麥、玉米、油橄欖、葡萄等為主,多集中在有灌溉系統的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中央高原多旱作穀物和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
歷史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伊比利亞半島的較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些古希臘城邦在半島西南部沿岸地區建立的殖民地。在布匿戰爭時期,這裡是迦太基的領地,同時也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所率領的遠征軍的前進基地。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失敗,這塊領地被併入羅馬共和國,成為羅馬行省之一。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當中,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為來自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所占領,身為當地土著的基督教民族處於被壓迫狀態,僅有半島西北部沿海地區為基督徒所據有。中世紀後期,摩爾人的勢力日漸衰落,半島北部的基督徒逐漸收復失土,公元1385年,葡萄牙王國的疆域大致形成;公元1480年,西班牙王國正式建立;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穆斯林勢力被徹底驅逐出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
伊比利亞半島兩國的光復運動與國家統一。
公元8世紀初,從北非過來的阿拉伯人用了大約4年的時間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現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此後的數個世紀裡,阿拉伯人以他們特有的智慧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帶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使西班牙在2個世紀之內都是西歐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後,不願接受這些伊斯蘭教統治的西班牙人退縮到北部山區,那裡出現了一些抵抗中心,由此開始了持續7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但鬥爭最激烈的時期是11~13世紀。這場鬥爭,在西班牙人看來,是基督教反擊伊斯蘭教侵犯的一部分,所以,反抗阿拉伯人同志的武裝也被看成是羅馬教皇號召組織的十字軍的一部分。
10世紀和11世紀時,在伊比利亞西北部出現了雷翁和卡斯提兩個抵抗中心。鑒於西班牙人的復國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約兩萬北非的柏柏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西班牙,支援這裡的阿拉伯人。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重,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六世率領的軍隊大敗,據說他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而這些柏柏爾人的軍隊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了北非。但卡斯提人沒有灰心。1212年,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八世在各抵抗中心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十字軍的支持下,統率聯軍於柏柏爾人在托羅薩地方進行決戰,大獲全勝,柏柏爾人被殺至少16萬。1230年,卡斯提和雷翁王國合併,統稱為卡斯提王國,是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中心,擁有最強大的一支反抗武裝。1236年,他們攻克阿拉伯人的首都科爾多瓦,光復運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伊比利亞的東北部則形成了反抗阿拉伯人的另一個中心――阿拉貢王國,該王國的正式形成是在1137年,由當地幾個抵抗中心合併而成。在半島的西南部,則形成了葡萄牙王國,它先是依附於卡斯提,1143年後成為獨立王國。
在整個光復戰爭中,西班牙出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羅德里戈.迪亞士(約1043~1099),他成為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被稱為“熙德”(鬥士的首領)。他的主要功勞是1094年攻占瓦倫西亞,並堅守住這座城市。後來他的事跡被人編為長詩《熙德之歌》,是中世紀西歐最重要的幾部長篇史詩之一。近代以來,這部長詩也成了衍生其他文學作品的素材,如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作家高乃依就創作了悲劇《熙德》,歌頌理智對情慾、義務對感情的勝利。
經過11~13世紀的激戰後,西班牙人的勝局已定,但離光復全部領土仍需時日。科爾多瓦失守後,阿拉伯人逃到半島東南部的格瑞那達,又在那裡堅守了250多年。他們在這群山環抱、江河貫流、田園如茵的彈丸之地,在這勢單力薄的偏安環境中,再次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勝利在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還無暇顧及這一類文化的創造,他們在復國的同時處於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不經歷這個過程,日後他們就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探險和殖民活動,也就不能建立起龐大的帝國,而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光是一個驅逐外敵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民族內部衝突、使內部各種政治勢力達到相對集中和統一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點,往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衝突和流血鬥爭。
近代西歐各國民族國家在形成時期,主要表現為國王和大貴族的衝突。葡萄牙獨立後不久,即在13世紀初就發生了內戰,主要是國王想加強中央政府權力而引起於大貴族和高級教士的衝突。此後,葡萄牙不僅多次發生與卡斯提的戰爭和新的內戰,還爆發國兩次“革命”,即所謂的1245~1247年的革命、1383~1385年的革命。葡萄牙史學家認為,這些革命都帶有國王與“人民”(城市市民和農民)合作打擊鬧分裂的權貴的性質,結果使中下層階級獲得了更多的活動空間,這對商人特別有利。1383~1385年的革命是與卡斯提的戰爭一起進行的。在這場戰爭加革命中,世襲大貴族站在卡斯提一方,市民和一些精通羅馬法的知識分子站在政府一邊,卡斯提的干涉軍失敗了。於是,有錢的“資產階級”(這裡所說的“資產階級”,是習慣上一種比較簡單方便的稱呼,一般是指當時的大商人。一般說來,這是還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最多也是一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商人。)和法學家在新建立的王朝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資產階級”關心和平和擴大貿易,法學家則關心加強國王權威。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至此終於建立起來了,沒有這樣一個政府,沒有這些商人和法學家的努力,小小的葡萄牙此後要發展成一個帝國是不可能的。當然,只靠這些商人和法學家也是不行的,未來的擴張和加你帝國,還是要靠那些權利受到一定抑制的貴族的支持和領導。但這裡我們必須看到,西歐中世紀後期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商人及其相關的知識分子這是取得了可以與傳統的統治階級相抗衡的權利。
光復運動的另兩個主要中心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王國也不平靜,它們同樣面臨加強中央權力的問題,同樣面臨大貴族鬧獨立,同時還有農民反抗封建捐稅的起義。為了強化中央權力和集中同志,兩個王國走上了聯合的道路,這是通過聯姻來實現的。1469年阿拉貢的王子斐迪南與卡斯提女繼承人伊莎貝拉結婚。10年後,他們先後繼承了各自王國的王位,這樣1469年兩個國家正式合併,實現了西班牙的統一。不久,統一後的西班牙開始向偏安一偶的阿拉伯人發起總攻。1492年1月,格瑞那達的摩爾人獻出城池投降,光復運動至此結束。
伊莎貝拉是位頗會玩弄權術的女王。據說她金髮碧眼,是個典型的美人,但不是那種風情柔和之輩,而是愛好體育、健壯有力之人。理論上她是協組丈夫治理國家,但無比傲慢,固執己見,又善於掩飾,常常裝出天真浪漫的樣子裁斷大小事務。特別是她的宗教狂熱,使西班牙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是她大肆利用宗教裁判所來鎮壓“異端”,製造了大量冤案。僅1498年前的17年中,被處以火刑的就有8800人,被判有罪的達10萬人以上。這裡所說的“異端”,指的是那些信仰其他宗教的居民,如猶太教、留在西班牙而被迫改宗天主教的摩爾人(被稱為“摩里斯科人”),也就是那些對基督教信仰解釋與羅馬天主教的官方規定有出入的人。不過後者是少數,當時的異端主要還有那些在宗教實踐上與教堂規定的一套不一致的人,大部分是走火入魔的鄉村婦女,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異端”是被誣告造成的。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鎮壓政策雖暫時有助於政權的鞏固,但其消極面及其明顯。比如,政府命令猶太人在3個月內離開西班牙,許多醫生、科學家、哲學家、商人、高級手工藝人在猶太教士的帶領下離開了這個國家。這些離開西班牙的猶太人的後裔現在已有200萬,分布在全球多個國家。
當然,對這時期西班牙的君主來說,這些消極現象並不像後來看來那么嚴重。在他們眼裡,最有意義的是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這是向外擴張、建立帝國的先決條件。伊比利亞半島上這兩個國家在近代西歐的擴張中走在前面,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反侵略鬥爭中較早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
同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西美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語言
安道爾:加泰羅尼亞語直布羅陀:英語
葡萄牙:葡萄牙語Mirandese(官方承認)
西班牙:巴斯克語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在瓦倫西亞地區又被稱為瓦倫西亞語)加里西亞語阿斯圖里亞斯語(官方承認)Aranese(官方承認)
旅遊
伊比利亞半島在歐洲西南部,有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西班牙是地中海地區海岸旅遊的焦點,是世界的主要旅遊伊比利亞半島目的地之一。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到西班牙的旅遊者迅速增加,從1950年的300萬人以下,增長到1992年的3964萬人。旅遊地高度集中於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和地中海島嶼,後者如巴利阿里群島。伊比利亞半島的大西洋海岸,旅遊相對不太發達,葡萄牙近年來,每年接待約800萬以上外國旅遊者。半島的大西洋海岸旅遊地,集中於葡萄牙南部的阿爾加維。半島上的內陸高原,儘管有許多歷史和文化旅遊資源,但氣候炎熱、乾燥,只能吸引少量旅遊者。西、葡兩國在遠離本土的大西洋中都有島嶼,這些島嶼位置均偏南,因而冬季溫暖,可以吸引冬季度假的旅遊者。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屬葡萄牙,而加那利群島屬西班牙。雖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旅遊業的規模大小相差懸殊,但兩國有明顯的相似性。它們的旅遊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於範圍不大的地區,兩國的大部分地區旅遊資源幾乎沒有得到開發。兩國都擁有敞開的大西洋海岸和豐富的內陸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旅遊業潛力尚未完全發揮。兩國的國內旅遊市場還在向成熟程度發展,並且進展迅速。兩國的出境旅遊人數正在開始增加。
文化遺蹟
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盆地有大量史前文化遺蹟。自從1879年西班牙桑坦德爾的阿爾塔米拉山洞的舊石器時代壁畫被發現以來,在阿拉貢、加泰盧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安達盧西亞及卡斯蒂利亞-拉曼卻地區都發現了許多史前石器時代的岩畫壁畫,幾乎分布在半個伊比利亞半島,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遺產。這些壁(岩)畫一部分畫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岩壁上。壁畫內容豐富,形式富於變化,色彩多樣,生動的再現了史前人類(從採集、獵食到種植、馴養)的生活景象及其藝術想像力。考古學家經過大量研究,按照藝術風格和時間的不同把這些壁畫分成了三類:舊石器時代壁畫、地中海沿岸壁畫和簡圖式壁畫。
舊石器時代壁畫指那些隱蔽于山洞深處,暗不見光的壁畫,它們大約是公元前四萬年到公元前一萬年前的作品。這些壁畫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紅色和赭色;畫面沒有人的形象,主題都是些自然界的動物,如牛、野牛、野豬、野馬、鹿、熊等,有個體也有群體;這些形象不僅有明顯的輪廓,整個畫面都填充有顏色。另外,還有一些抽象的符號和人手的形象,不過至今仍不知它們代表什麼。阿爾塔米拉岩洞就是舊石器時代壁畫的著名代表,此外還見於埃爾卡斯蒂羅及法國的馮特德高枚等地。
至於地中海沿岸壁畫,其考證年代約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並不很深的洞穴內,光線較容易照到。畫面多為單個或群體的動物,如鹿科動物、反芻動物等等,它們的側面、角和蹄朝前。人的形象常出現在畫中,還有很多狩獵、舞蹈、爭鬥、馴養、采蜜和種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可以看到這些壁畫,代表性的有考谷爾、巴爾托塔的岩洞。
簡圖式壁畫約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青銅時代晚期的遺蹟。壁畫的一部分似乎為地中海沿岸壁畫的自然發展和簡化,另一部分則是獨自發展的一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畫面形式常簡單,有一些難以辨認。畫面有四足動物和人類活動(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場景,但典型的還是那些抽象的符號:點狀的、枝狀的、趾狀的形象,不一而足。這些壁畫簡單卻充滿活力,有專家認為這是人類早期藝術抽象化的重要一步。
協會名稱
協會名稱:伊比利亞設計者:托馬斯·威爾維
創作時間:1950年
簡介:
托馬斯·威爾維,圖畫設計與視覺通信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協會已經具有百年歷史,至今仍存在。威爾維於1950年為西班牙伊比利亞航空公司設計了這件有趣的作品,為該公司早期飛往美洲大陸的商務航班做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