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逃亡

伊斯坦堡逃亡

《伊斯坦堡逃亡》於2015年發行,是愛倫坡獎得主約瑟夫•卡農(美)創作的一部集最新力作。家與國,愛與失去,人性與救贖!《伊斯坦堡逃亡》從一個邊緣情報人角度,為我們展開一幅恢弘的二戰場面。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歲月,心中愛和希望,人性的光芒也不會熄滅,它會繼續光亮下去。該著令三十國讀者淚下慟絕的人性救贖!《娛樂周刊》稱這本書是“寫給冷戰時期間諜片的一封情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小說封面小說封面
《伊斯坦堡逃亡》的故事就是一場大逃亡。故事時間發生在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那是一段非常時期,曾經的各國混亂戰爭接近尾聲,該結束的要結束的,該走的要走了。各國的情報人員都面臨轉移回國的問題。所以,《伊斯坦堡逃亡》是一本涉及情報間諜、涉及家與國、愛與背叛、詭計與陰謀、人性和救贖的大場面小說故事。《伊斯坦堡逃亡》是約瑟夫·卡農(美)繼《德國好人》之後,第二部引進國內的作品。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內容概述

該書內容以二戰為大背景,講述情報員里昂在執行最後一個任務時,被人利用,陷入了美、蘇、土耳其三方的獵殺,他身邊的人因為他受到傷害。在他流亡的過程中,他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愛情,也遭受意想不到的背叛,他的人生陷入黑暗之中,抱著對明天的最後一絲希望和愛,他堅守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完成了自我的人性救贖!對里昂來說,這是他的絕愛之城,也是流離失所的開始;這是人間的煉獄,也是一場人性的自我救贖……為了鬥爭、生存,他們選擇相互依賴和信任,一起尋找殘酷背後的甜蜜、複雜人性的救贖以及忠心耿耿的愛!

作者簡介

作者:約瑟夫‧卡農

美國諜報驚悚小說作家。《紐約時報》譽為格雷安•葛與約翰•勒卡雷的接班人。前作《柏林迷宮》(TheGoodGerman)已於2006年被翻拍為好萊塢電影,由金獎導演史蒂芬•索德柏執導,喬治•克魯尼和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現與妻子兼文學經紀人蘿冰•史特勞斯(RobinStraus)住在紐約市,育有二子。

譯者:李建興

台灣台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曾任漫畫、電玩、科普、旅遊叢書等編輯,路透新聞編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地獄》《失落的符號》《殺手的祈禱》系列等數十冊。

創作背景

約瑟夫·卡農是能堪比約翰•勒卡雷的存在。這位居住在紐約的小說家是能夠在作品中勾勒出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一個讓人沉迷、嚮往或是恐懼的世界。就背景而言,將無形的殺場從德國轉移到土耳其無疑是個好主意。戰後德國是諜戰理所當然的重要戰場,除此之外,大概誰也不會意識到,土耳其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會和詭譎多變的諜戰牽扯上關係吧?就算有,想像中也應該是卡薩布蘭卡這樣的地方。
看過地圖你會明白,被黑海地中海愛琴海包圍的土耳其是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這樣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注定了土耳其是地緣政治遊戲中無法忽視的所在。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原來執政的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導致戰后土崩瓦解趨於沒落。1923年才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面對列強顯然也不夠強大,於是在血腥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明智的選擇了中立。戰爭結束之後,暗自慶幸躲過血光之災的土耳其才發現,緣於緊挨蘇聯的地理位置,注定要成為冷戰期間西方對抗蘇聯的重要戰場。《伊斯坦堡逃亡》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作品看點

里昂,原本是菸草公司派駐土耳其的員工,他的猶太妻子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精神崩潰,了無牽掛的里昂隨即成為美國政府的“編外”特工,執行一些打探訊息之類的小任務。隨著1945年戰爭結束,相關人員和機構陸續準備回國。里昂被其主管湯米要求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接受並安排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國。看似簡單的任務卻在一聲槍響之後變的複雜起來,美國、蘇聯和土耳其三方都圍繞著這次任務展開博弈,里昂與神秘人士轉瞬之間淪為伊斯坦堡街頭的亡命之徒。
小說的主角里昂不是007般身手敏捷、裝備全面並且擁有強力支持的超級特工。在小說的世界裡,就間諜這個職業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份屬”編外“的里昂都無法讓人滿意,他甚至連可以指揮的下線都沒有。然而,這個就是普通人的”間諜“卻被捲入地緣政治的亂戰,有血有肉的塑造,遠比007打動人心。
里昂是真正”地下人“的代表。他的感情世界一團糟,深愛的妻子早已形同活死人,邂逅的情感在重壓之下無法持續,通過買春去維持一個男人尊嚴也遭背叛。他曾經信任過自己的朋友和政府,經歷過種種風波才發現無人可信。更為諷刺的是,最後他能依賴的,居然是自己的任務對象。利用、背叛、傷害如影隨形,甜蜜與忠誠不復存在,地下世界當然是伸手不見五指,只是沒曾想到,在風光旖旎的伊斯坦堡城市背後,生存竟會如此艱難。他只能去適應環境、適應自己的角色,告訴所有人,真相固然重要,可是生存同樣重要。他所能做的,就是通過類似偵探的手段去分析、尋找和躲避。從簡單任務升級為對抗三方勢力,上演一出大逃亡的劇本。
與里昂相呼應的,則是本該受保護的神秘人士亞雷榭,他是羅馬利亞猶太人眼中的嗜血魔頭,是美國政府左右為難的包袱,是蘇聯政府殺之後快的背叛者,也是里昂手中的燙手山芋。這個起初面目難辨的人在逃亡的日子裡與里昂相知相識亦師亦友,通過他的存在,反映周遭世界的荒謬;也是通過他的存在,表達對真相的渴求;以及,所謂政治玩家的面目。約瑟夫·卡農就是善於利用這種對比打破非黑即白的沉悶格局。
儘管街頭巷尾的遭遇步步驚心,結局更是讓人瞠目結舌。相比人物設定與情節的曲折,真正讓人沉迷的只有約瑟夫·卡農筆下獨有的傷感氛圍。當你看到一個業餘特工為了良心與尊嚴在城市中逃亡,當你看到一個人為了探究人性而飽受摧殘,較之生死更能打動人心的唯有情懷。故事翻到最後一頁。你必須承認,身為一個普通人,里昂做的已經足夠;身為作者,約瑟夫·卡農也刻畫到位;身為讀者,所能做的,就是在文字和想像中,期待里昂有個更好的結局。遺憾的是,在間諜的世界裡,滿身瘡痍的他注定無法離開,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伊斯坦堡這座夾縫中的城市去期待明天,假如還有明天的話。

出版信息

目錄

PART1最後一個任務
PART2亞雷榭的身份
PART3皮囊之下
PART4不能說的秘密
PART5大逃殺
PART6孤獨的倖存者
PART7無聲告白
EPILOGUE 作者的話

書摘

“終於醒了,”一個聲音說,“我去叫護士。”
光亮沒那么亮,籠罩的光線只是日光。
“里昂?”是米海。里昂想說話,但舌頭卡住。“給我水。”
“好,好。”他帶著塑膠吸管,一股清涼液體滋潤了他乾枯的喉嚨。
“他們說即使打點滴,你還是會脫水。”
米海的臉孔開始聚焦,相當憂慮。
“這是哪裡?”
“奧布斯邦診所。我把你轉移過來,手術之後醫院有感染的風險。”
“手術。”
“他被迫切掉你一片肺葉,你被子彈打到。現在你呼吸一下,是不是感覺少一點?不能再抽菸,這或許是好事,但是對你的生意就不妙了。”
里昂擠出微笑,再用吸管潤一下龜裂的嘴唇。
“你真走運,你知道嗎?等著瞧,他們會頒勳章給你。”他聳肩。“但他們一向是這樣,不是嗎?你昏迷了兩天。或許是皮爾瑟教士為你祈禱,他有上帝熱線,”他一根手指朝上。“你差點死掉。”
“對。”
“對?你知道?”
“船呢?”
米海點頭。“全體平安。四百個新公民,多虧了你。”
里昂搖頭。“是濟亞努。他逼他們放你離開。”
“為什麼?贖罪嗎?你以為他有良心?那個人沒有。”
“你怎么知道?”
“有人想割你喉嚨,你就會了解他的一切。”
里昂沉默,看向窗戶,其他的事太複雜了。
“你永遠無法忘記那種感受。永遠,”米海摸摸脖子,仿佛真的有刀子在。他移開目光。“總之,都結束了。他付出代價。我從一開始就說過。”
“那不是我殺他的理由。”
“殺他的理由,”米海緩緩說,看著里昂。“不是?為什麼?”
“他要求我。”
米海聽了沒說什麼。
“他要我動手。”
他抬高視線。“我很高興船平安。所以你才回來?又有船了?你可以救出更多人?”
“不經過伊斯坦堡了。現在還不太容易。我們會從義大利。”
“又是斑疹傷寒?”里昂說。
“不,是離開羅馬尼亞,走西邊比較安全。經過維也納,遠離俄國人。伊斯坦堡受夠我們了。我不知道能撐多久。”
“你要去義大利?”
“不。巴勒斯坦,我要回家。”他抬頭看,口氣輕鬆。“你也是。有何不可?”
“去乾什麼?種橘子?”
“奮戰。英國會搞出一個爛攤子。阿拉伯人痛恨我們。”
“另一場戰爭。”里昂說完。
“但這次我們不會輸。你很喜歡這一套。”他揮手指指里昂的繃帶。“來巴勒斯坦吧。”
“我只剩一片肺。”
“我們不挑剔,我們接受支持我們的任何人。”他呼吸一下,“戰鬥還有其他方式。”
里昂沒說話。他閉上眼睛感覺,在眼皮狹縫中看著米海離去,好像透過百葉窗簾看人。
他聽到外面的聲音。
“只能幾分鐘,好嗎?他醒醒睡睡的。他需要睡眠。”
“好吧。”是凱的聲音,還有她香水的味道。
“他可能不認得你。”
“米海說他認得。”
在門口,幾個人交頭接耳,但凱心神不寧,頻頻換腳,她回頭看病床,就像第一個早晨她在飯店裡,抽菸,焦躁,不確定感。
“凱。”里昂說,聲音有點卡在喉嚨里。
“看吧,”她對奧布斯邦說,匆忙走到床邊。“他認得。”
奧布斯邦點頭,向她點點手錶,然後離開。
“謝天謝地!”她對里昂說,握他的手。“我好擔心。”
“你要走了?”他說。
她抽回她的手。“米海告訴你了。我想要自己跟你說的。”

讀者書評

書中的對白寫得很棒,難能可貴的是,表面的輕鬆對白,背後卻是緊張神秘的情報人員逃亡回國的歷險故事。你看著各種角色們在對話,說著他們之間的事情,其實安排的卻是那樣一場大戰鬥呢。里昂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帶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國去。他不知道這位神秘人物的來頭,他甚至不知道亞雷榭的身份,但是他們卻默契的合作。氣氛很緊張,因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終於等到要明天就離開了,卻又被通知說,還需要再等一天。再拖住一天,時間就是一場戰鬥,時間又證明著一切,最難承受的是,過程和結果。
里昂根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他試圖查詢的過程中,還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愛情。卡儂的一貫風格,憂傷中敘事,悲憤中前行,最後的結局卻又令人稀噓不已!他奮力打造的,是愛之城,也是離之始。是人間煉獄,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贖。我最最喜歡作者安排的對白,這對白中透露著豐富的信息,卻不緊不慢,讓無比緊張的氣氛,就在那樣輕鬆的話語中,不露痕跡的充盈每一個讀者的心。好過癮。
結局是悲慘的。令人深思。大逃亡變成了大逃殺,真愛的背後,奏響的是“悲傷的序曲”。人性有時候承受不了考驗喔,所以不要考驗我。我們總是在人生中,無法明確的面對許多真實的考驗。一念之間,選擇會大不相同。而結局,卻總得承受。
我看很多情報故事。中國的領軍人物是麥家。《風聲》《風雨》我都看過的,但是他和卡儂的風格不一樣,甚至二者是沒有可比性的,都寫得很棒。我只所以更喜歡麥家,也許僅僅是因為他是中國人我先讀的他。卡儂真的很棒,作品很大,思想更多。

媒體評論

◆《紐約時報》
不僅逼近了約翰•勒卡雷與格雷安•葛林的複雜與寫實,也直逼喬治•奧威爾!
◆作家阿蘭•弗斯特
約翰•勒卡雷有讓人嫉妒的本事,他能完美結合陰謀與栩栩如生的歷史,讓故事煥發出新鮮色彩來,宛如一部好萊塢大片。
◆《華爾街日報
無法抗拒的小說!動作迅速、思路敏捷,緊湊又充滿陰險、詭異的氣氛,幾近完美!
◆《娛樂周報》
卡農寫出了氣氛十足、令人滿意的小說。這本書同時擁有《達•芬奇密碼》的瘋狂和《竊聽風暴》中顛覆性的英雄主義。
◆暢銷作家歐倫•施坦霍爾
無比驚險。約瑟夫•卡農具備獨特而傑出的天賦:他巧妙地結合懸疑和史實,包裝著核心是一部純粹的人性戲劇的故事。這不是天賦,簡直是魔法!
◆作家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
令人想起約翰•勒卡雷的作品。
◆英國作者李•查德
每個方面都令人嘆為觀止。約瑟夫•卡農在文壇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科克斯書評》
憑著像槍隨時走火的對話與逾時空的懷舊,本書可被列為經典小說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