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鳩魯派

伊壁鳩魯派

伊壁鳩魯派作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延續了4個世紀 。伊壁鳩魯的學說廣泛傳播於希臘——羅馬世界。羅馬時 伊壁鳩魯學派期伊壁鳩魯學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謨和盧克萊修。他寫的哲學長詩《物性論》 ,系統地宣傳和保存了伊壁鳩魯的學說 。

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70年)創立的哲學派別。伊壁鳩魯生在薩摩斯島的一個教師家庭,曾在小亞細亞的許多城邦教授哲學,後來在雅典的一個花園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稱為“伊壁

(圖)伊壁鳩魯派伊壁鳩魯

鳩魯花園”,逐漸形成了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的著作很多,但大都失傳,現僅留下來三封信和一些殘稿。他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既承認必然性又承認偶然性。伊壁鳩魯派宣揚無神論,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但他們所主張的快樂決非肉慾物質享受之樂,而是排除情感困擾後的心靈寧靜之樂。伊壁鳩魯派生活簡樸而又節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對一個人身心的侵襲。伊壁鳩魯就曾發誓要放棄政治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對現實世界漠然置之。他認為最大的快樂是友誼,而個人的幸福就在友誼和社會之中。伊壁鳩魯學派把神還歸自然,公開攻擊古代宗教,從而奠定了古代無神論哲學的基礎。伊壁鳩的學說包括準則學、倫理學和物理學三個部分。

 簡介

伊壁鳩魯派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流派之一 。這個學派由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所創立。他研究了他以前的希臘各家的思想,還曾從皮浪學派學習心神恬靜的方法。後來他領悟到真正的恬靜不能從懷疑中獲得,只能源於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他於是接受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人的心智或靈魂都是極輕極圓滑的原子。心智居於胸中,靈魂遍布於全身。可以說心智是靈魂的集中部分,心智指揮靈魂。靈魂原子從感官傳導感覺於心智,心智利用靈魂原子的傳導,推動肢體發生動作。伊壁鳩魯認為一切感覺都是物質相互碰觸的作用,感覺是由外物流出的稀薄的原子團觸到人的感官的結果。伊壁鳩魯認為思維依賴感覺。對一項事物多次感覺之後,由記憶的幫助而形成對這事物的一般意象,依靠諸多一般意象才能思維。一般意象或概念,他稱為預識,因為人們可以用它預想要尋求的事物。伊壁鳩魯以為一切感覺都伴有痛苦或快樂的感情。痛苦是由於人體內原有的適當的原子安排被擾亂,快樂則由於這種安排的恢復或者得到新的平衡。伊壁鳩魯也認為人是趨樂避苦的,但是人必須有道德,因為有德者必然快樂,而且真正的快樂者也必有德,樂與德是不可分離的。他所說的快樂雖然包括肉體的快樂,但主要是指長期的全面的輕鬆而不是指一時的縱情歡樂。伊壁鳩魯反對宗教,反對一切迷信,認為這些都不能使人恬靜,因為一切生死成毀都只是原子的結合和分離,與神無關,由於信奉宗教或迷信而內心恐懼不安是完全不必要的。

伊壁鳩魯的思想後來由古羅馬時期的盧克萊修(約公元前98—公元前53)所繼承。他著有《物性論》,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主要理論

準則學
伊壁鳩魯所謂的準則學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認識論,“準則”即真理的標準。伊壁鳩魯認為這樣的標準有三條:感覺、前定觀念和感情。
伊壁鳩魯克服了早期原子論看對感覺的不信任態度。他肯定地說:“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每一個印象都是某些存在的東西的產物,並與那些作用於感覺的事物相似”。當時有三種關於感覺的觀點:第一種是懷疑派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不真實的;第二種是逍遙派的觀點,認為感覺的內容真假參半;第三種是伊壁鳩魯所持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真實的。針對第一種觀點,他反駁說,判斷感覺不真實的標準來自於感覺,沒有完全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判斷真假的標準;即使表面上看來與感覺不同的思想,歸根到底也來自於感覺。他說,依據感覺的標準說所有感覺都不真實,這犯了自我否定的錯誤。針對策二種觀點,他說,我們沒有區分真實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的標準。人所具有的各種感覺相互驗證,而不相互矛盾。比如,在遠處看到的一個較小的塔在近處看較大,視覺並沒有欺騙我們。對塔的視覺與對視者和塔之間距離的感覺相互配合,告訴我們塔的真實大小。在排除其餘兩種觀點之後,最後剩下的唯一可能的觀點是:“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感覺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覺的內容是真實的影象,就是說,它與產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伊壁鳩魯的感覺論為感覺的真實性作出了最徹底的辯護。

(圖)伊壁鳩魯派伊壁鳩魯派

“前定觀念”是伊壁鳩魯準則學的第二條標準。依伊壁鳩派的解釋,前定觀念是指示知識對象的一般觀念。前定觀念作為知識的基礎,先於知識的其它部分而存在。否則便不能對知識的對象進行深入討論和論證.比如,在討論諸如“這是一頭牛還是一匹馬”的問題時,討論者至少應有“牛”和“馬”的觀念,才能就認識對象進行討論和判斷。伊壁鳩魯認為,前定觀念是“自明的”,是“名稱最初所依賴的基礎”,它們是知識的先決條件。在此意義上,這些觀念是“前定”的。需要強調的是,前定觀念並不是先於感覺而存在的天賦觀念;相反,它們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經過重複和記憶的過程而獲得的“觀念菩積的普通性”。伊壁鳩魯要求區別“關於普遍東西的普通感覺”和“關於個別東西的個別感覺”。前定觀念可以被解釋為普遍感覺,即適用於同一類所有個別情況的感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如何闡述從個別感覺到普遍感覺這一認識過程,但可以肯定,前定觀念先於知識的基礎作用與個別感覺先於前定觀念的基礎作用是相一致的。
作為真理第三條準則的感情主要是指快樂和痛苦,主要用於人的選擇活動。伊壁鳩魯認為,人的道德選擇符合趨樂避苦的自然感情。他的倫理學所依賴的正是這一感情標準。
對原子論的繼承和發展
伊壁鳩魯是德摸克利特的原子論的忠實繼承者。面對各派自然學說,他堅決維護原於和虛空的真實性。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覺所直接證明,但它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辯駁的,就是說,如果不設定原子和虛空,那么自明的感覺將被推翻。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
具體論證:他首先從人們公認的兩條原則出發:存在不能從無中產生,存在不會消逝為無,因此得出結論:存在的整體是不增不減的。接著,他又論證:存在的整體是形體和虛空的總和,形體的存在被感覺自明地證明。虛空的“存在”的無可辯駁也是自明的,因為若不設定虛空,則形體的運動則不可能;反過來,我們感覺到的運動的自明性保證了虛空的真實性。最後,形體存在的自明性保證了原子的存在無可辯駁,因為形體不可能無限地分割下去,分割的終圾部分雖然不是可以感覺到的最小部分,但是,只有設定這些構成可以感覺到的部分的終極部分為有形體,才能解釋可感的最小部分的形體,否則就會得出“有形產生於無形”這樣一個被自明的感覺所否定的錯誤結論。因此,真正的最小形體雖然不可感受,但必定存在,它們不能再被分割。這正是“原子”的意義。
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之外,還有重量這一性質。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但原子形狀的種類是有限的。無限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原子的運動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於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著任何方向運動。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運動的原子,產生出這種橫向和斜向的運動。原子的重量是齊一、有序的運動(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雜多、無序的運動(碰撞)的原因。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克服了德謨克利待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產生的困難,區分了原子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並進一步說明了偶然運動的原因所在。“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對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也有重要意義,他以此否認命運決定論,論證意志的自由。
唯物主義的結論
伊壁鳩魯依原子論的學說得出了一些唯物主義的結論。一般意義上的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堅持認為存在的一切或是有形的,或是有形體的屬性,否認無形的東西的獨立存在。在近代唯物主義誕生之前,伊壁鳩魯是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他不但肯定只有原於和虛空存在,其餘的一切只是原子和虛空的結果或變形,而且否定超自然的無形東西的存在和作用,這些東西包括神、靈魂和命運。
伊壁鳩魯承認神的存在,並說關於神的知識是自明的,但是,他又說,神並不像人們所相信的那樣主宰著世界,神只是至福的和不朽的生物,居住在世界之外,從不干預世界和人間的事務,因為管理世界所引起的煩惱不適合神的至福本性和幸福生活。”
他對“靈魂”作出了符合原於論的解釋。他認為靈魂是熱、氣、風和一種非常精細的原子構成的無名的東西的混合物;靈魂的一部分存在胸中,一部分散布全身。靈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覺,但這種功能是身體賦予的,身體為感覺活動提供場所。感覺是靈魂和身體的共同活動。兩者的同步、對應和配合產生出感覺。我們既不能說眼睛在看,也不能說靈魂通過眼睛在看,應該說眼睛和靈魂一起在看。身體死亡之後靈魂不再具有感覺的功能,因此,靈魂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朽滅
伊壁鳩魯還否定了命運的存在。在這一方面顯示出他與德謨克利特的重大分歧。他認識到,如果包括人的活動在內的一切事件都被原子運動嚴格地決定,那么人將不應為自己活動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人不能選擇自己的話動,他們有理由對文配自己的命運感到恐懼,那么人將永遠得不到心靈的安寧,達不到快樂主義設定的目標。出於倫理學上的考慮,他拚棄了德模克利特原子論中命定論的成分。他認為命定論不僅不能解釋原子的偏斜,而且不能解釋人的自主活動。人對自主性的自明感覺和關於責任的前定觀念都充分辯駁了命定論。他還爭辯說,反命定論並不違反原子論,人的活動固然由原子運動構成,但人在活動之前,體內各種原子運動只是潛在的“種子”,有多種活動方向供它選擇:他既可選擇一些原子運動的方向活動,又可接受另一些原子運動的作用。在無序原子運動的影響下,採取哪一種行為,完全取決於個人自己。他說,行為是“某些原子作無序運動的本性產生出的結果,但原子不對行為承擔責任心。”從根本上說,原子論的唯物主義結論也是伊壁鳩魯的選擇。他之所以選擇這樣一種哲學,是因為它比任何其它哲學更易於滿足快樂主義的倫理要求,讓心靈擺脫痛苦和恐懼。後來的伊壁鳩魯主義者提出的醫治心靈的“四藥方”集中表達了這種唯物主義的倫理學意義:“神不足懼,死不足優;樂於行善,安於忍惡。”
快樂主義
把幸福等同為快樂是伊壁鳩魯倫理學的主要特色。“快樂”在當時已成為一個經常討論的主題。在此間題上存在著兩種傾向:昔蘭尼派傾向於把快樂歸結為自然欲望的滿足,他們提倡的快樂主義流俗為享樂主義;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傾向於把快樂視為幸福的外在條件或標誌,不承認快樂與德性之間的內在聯繫。伊壁鳩魯在這兩種傾向中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快樂主義。
伊壁鳩魯肯定快樂與德性之間相互蘊含:“若不謹慎、光榮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樂地生活,若不快樂地生活,便不能謹慎、光榮和公正地生活,因為德性與快樂生活自然相聯,快樂生活與德性不可分離。快樂主義的倫理觀是感覺主義的準則學的延伸。按照感覺、前定觀念和感情三條準則來衡量,快樂無可辯駁地具有崇高的價值。感覺證明了快樂為善、痛苦為惡這一常識的正確性,感情顯示了趨樂避苦的自發性和自明性。另外,視快樂為幸福也是在人類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觀念。因此,快樂的倫理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真理。
伊壁鳩魯雖然把快樂與幸相相等同,但卻堅決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他強調人們應當謹慎地選擇快樂。如果一種快樂和另一種快樂同樣持久和強烈,則彼此不相上下。如果有些事情使放蕩的人快樂,還能讓他平安無事,對此不必加以譴責。但是,事情並非如此。不是所有的快樂鬥志的選取,也不是所有的痛苦等應該避免。有些快樂後面跟隨著痛苦,有許多痛苦後面快樂接踵而至。而且快樂的強度也有差別。精神快樂大於肉體快樂,精神痛苦比肉體痛苦更壞。因此,伊壁鳩魯宣稱,選擇明智生活的快樂,是聰明智慧的職責。而研究哲學,了解自然是人們獲取選擇相關知識的途徑。在這裡,快樂是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德性,即聰慧、勇敢、節制和正直聯繫在一起的。
伊壁鳩魯區分了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後者是痛苦的消除,如無飢無渴、無癰無求的輕鬆狀態。他堅持靜態快樂高於動態快樂。其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減的,人們在動態快樂中得到的享受或強或弱。只有在靜態快樂中才能處於平穩不變的幸福狀態。伊壁鳩魯認識到,享樂無止境,欲望對快樂的追求和滿足是貪得無厭的。
伊壁鳩魯所謂的靜態快樂或無痛苦狀態指身體兔遭痛苦和心靈不受干擾兩個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伊壁鳩魯認為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身體遭受痛苦時心靈不能寧靜;反之,心靈受到干擾時身體健康也會受損害。但是,他更加強調心靈的快樂,寧靜的心態是靜態快樂的主要特徵。伊壁鳩魯把它和審慎的生活相聯繫,認為這種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對自己的倫理思想身體力行,一生過著寧靜生活,贏得追隨者的信任和尊重。
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伊壁鳩魯都沒有提倡享樂主義縱慾主義。然而,在歷史上,有些不實之詞加在了伊壁鳩魯頭上,這固然出自後人的誤解和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的曲解,但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確實包含著某些易被曲解和利用的因素。首先,伊壁鳩魯雖然區分了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但並未否認動態快樂。相反,他認為動態快樂增加了快樂的種類,豐富了快樂的體驗。人們在痛苦時主要通過對快樂的回憶和期待來擺脫痛苦,而動態快樂所提供的體驗是回憶和期待的來源,因而是達到靜態快樂的手段和途徑。其次,他雖然強調心靈快樂高於身體快樂,但在不影響健康的條件下,並不排斥身體快樂;有時還容許把無害的盡情享受當作擺脫痛苦的手段。伊壁鳩魯甚至說:“胃的快樂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和文雅也與之相關。”“必須再次強調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礙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的前提下才能被認作快樂。”
社會觀
伊壁鳩魯雖以快樂為道德的目的和標準,但並不像有些研究者所斷定的那樣,導致一種個人主義的倫理觀。相反,他認為,快樂主義的原則套用於社會,產生出要求社會合作、正義和友誼的道德準則。
語言是社會合作的基礎,正義也是社會協定的產物。伊壁鳩魯說:“正義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一個或那一個地方的人們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常規協定,規定一個人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所傷害;“正義不是絕對的壞事,而是因為懷疑有人逃脫那些有權懲罰壞事的人士的注意而產生的恐懼。”正義或非正義只在能夠相互協商的生物之間才能產生,只在實際交往的具體環境中才能產生。很明顯,正義是一種社會德性。“總的來說,正義對一切人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對人們社會關係有用。正義的用處在於擺脫傷害和恐懼,可以說,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只有依靠正義才能達到完全的快樂。
伊壁鳩魯特別注重友誼,因為友誼給人情心和安全感,是長久快樂的可靠保障。雖然友誼的目的是快樂,但這絕不意味著友誼是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他說,賦予利益比接受利益更快樂;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朋友的痛苦。他告誡人們說,友誼比食物更重要:“你應當注意的是與誰吃喝.而不是吃喝什麼。因為沒有朋友相伴的進食是獅子和狼一般的生活。友誼的可貴之處在於體現了靜態快樂和動態快樂的統一。它所提供的安全和信心使個人心靈獲得寧靜,並使朋友們共享歡樂。並且,友誼的穩固性和長久性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可以說,伊壁鳩魯的快樂並不是個人孤獨的感受,而是被友誼集體化了的社會情操。在實踐中,伊壁鳩魯派是一個友愛的社會團體,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是快樂主義的最好註腳。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希臘文Έπίκουρος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伊壁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薩摩斯,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鳩魯的學說和蘇格拉底及柏拉圖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強調遠離責任和社會活動。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伊壁鳩魯區分了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並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時,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他還強調,肉體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於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自我的欲望必須節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 伊壁鳩魯相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但他並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伊壁鳩魯否定宗教,否認神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視必然原則。伊壁鳩魯也同意德謨克利特的有關“靈魂原子”的說法,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四處飛散,因此人死後並沒有生命。他說:“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對死亡認識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伊壁鳩魯的學說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但它自由思維的態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這個詞已經具有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追求享樂的人們。 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

伊壁鳩魯派主要著作

《物性論》
《生命的目的》

《論自然》

《準則學》

《論生活》

《論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