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處添加文字
伊壁鳩魯(前341—前270)把他的生存倫理的基礎建立在這樣一個過分單純化的教理上:“快樂是神聖生命的啟始和終結。”這並不是說他是一個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或者是個浪子,他是一個脆弱而且長期多病的人,他只尋求並提倡平靜和適度的快樂,在講座時反對這樣一些極度的快感,如暴飲暴食,在公共場所歡呼,玩弄權術和性交。關於最後一種,他說過:“沒有一個人因為沉溺於性交而優人一等,他做得不算太差也行。”可是,他的確養了一個情婦,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墮入愛情的話,性快樂是相對無大礙的。倫理學是伊壁鳩魯的主要興趣所在,他對心理學注意極少,只不過就德謨克利特的知識學術詭辯一通而已,因為這適合他的實用主義和世俗的哲學。然而,如果他追求過他自己的學說當中的心理學意義的話,他可能就成了心理學故事中的一個偉大人物。按照迪奧京斯?萊奧修士的說法,“(伊壁鳩魯主義者)說,有兩種激情,即快樂和痛苦,它們會影響任何活著的東西。一種是自然的,而另外一種是我們的本質之外的東西,這是我們判斷所有需要選擇或者拋棄的東西的基礎”。這很明確地昭示了我們今天叫做再勵原則的理論,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學習的基本機制。可是,伊壁鳩魯和他的弟子們只發展了這個二分法的形上學的部分,而沒有展開心理學方面的含義。伊壁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薩摩斯,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2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伊壁鳩魯的學說和蘇格拉底及柏拉圖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強調遠離責任和社會活動。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快樂包括肉體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伊壁鳩魯區分了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並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同時,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他還強調,肉體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於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自我的欲望必須節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