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
企鵝是鳥綱企鵝目(拉丁文:Sphenisciformes)所有種類的通稱。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八種。特徵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背部黑色,腹部白色。
外形特徵
白鳥綱企鵝目(Sphenisciforme s)企鵝科所有種類的通稱。
企鵝有18種。特徵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1620年法國的Beaulier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游捕食的企鵝時,稱其為"有羽毛的魚"。
企鵝是地球上數一數二的可愛動物。世界上總共18種企鵝,它們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極與亞南極地區約有8種,其中在南極大陸海岸繁殖的有2種,其它則在南極大陸海岸與亞南極之間的島嶼。企鵝常以極大數目的族群出現,占有南極地區85% 的海鳥數量。
企鵝(20張)
和鴕鳥一樣,企鵝是一群不會飛的鳥類。雖然現在的企鵝不能飛,但根據化石顯示的資料,最早的企鵝是能夠飛的喔!直到65萬年前,它們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夠下水游泳的鰭肢,成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企鵝。
1、其主要食物是小魚及磷蝦。
2、企鵝通常很長壽,比如帝王企鵝可達20-30歲。
3、現今世界上有18種企鵝,在生物學上可區分為6個屬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身體結構
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 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 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比較短及平。這種特徵配合有如只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 雙眼上的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份。 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望遠集成使之產生望遠作用。
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是在南極洲還未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鍊,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100℃,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企鵝是一種鳥類,因此企鵝沒有牙齒。企鵝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以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但是這並不是牙齒。
企鵝種類
企鵝科的各種短腿而不會飛的水鳥,產於南半球,在陸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鱗形的羽毛,主要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企鵝這種生物在被發現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故事,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麼,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楔翼總目(Impennes)又叫企鵝總目, 只包括企鵝目(Sphenisciformes)企鵝科(Spheniscidae),包括6屬18種企鵝。
全部為不會飛翔而擅長游泳和潛水的海洋鳥類。體羽呈鱗片狀,均勻分布於體表,骨骼沉重,胸骨有發達的龍骨突。企鵝通常被當作是南極的象徵,但企鵝最多的種類卻分布在南溫帶,其中南大洋中的島嶼,南美洲和紐西蘭都比較多,在這裡有6屬13種企鵝營巢,其中有2個屬限於澳新地區,而企鵝中最大的屬角企鵝屬也是以澳新地區為分布中心。企鵝第二大屬環企鵝屬則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甚至可到達赤道附近,而在南極大陸沿岸營巢的企鵝只有2屬4種,亞南極有2屬2種,而真正在南極大陸越冬的則只有皇企鵝。現存於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