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代人掃墓”遇冷是情理之中的事,表明了國人傳統觀念的理性回歸。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為看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掃墓、掛青、焚香、祭拜是其千年不變的規矩。這從每年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與華僑、港澳台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傳統影響的力量之大。雖然,近年來傳統的祭祀方式有所改進,“代人掃墓”、“網上祭祀”等已悄然興起,但這畢究只是清明節中一股極小的支流,也只適宜於那些遠在異鄉且無機會回老家掃墓的人們,他們想以市場手段來尋點自我安慰而已,他們也明白這與祭祖無關、與孝道無涉 。
祭掃過程
中華民族歷來是重視傳統習俗的民族,清明祭掃,表達的是一種對已逝親人們的懷念。依據傳統的倫理,死者為大。因此,對逝者寄託哀思的方式,作為生者,無論磕頭還是痛哭,都應該是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而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更容不得半點戲謔的成分—由此看來,“代人掃墓”雖然上貢果、燒香、擺祭品、念悼詞、磕頭、放聲大哭、喊爹叫媽,似乎全都完成得像模像樣,但這只是在“演戲”,是花錢買來的一場表演而已—正如電影《私人訂製》里,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代掃”場景:兩名工作人員,按部就班地焚香、燒紙、點蠟、跪拜、哭喊、錄像等,實在哭不夠,就拿話來湊。場面做得比主人親力親為還要像模像樣,但心意呢?主客雙方自然心知肚明,無需別人置喙的。
不管怎樣說,“代人掃墓”完成了掃墓的形式,表達不了自己親臨墓地看看墳、砍砍草、培培土、掛掛青、磕磕頭的孝道和敬意。這樣做只會讓孝心貶值、誠意打折,最終寂寥的是自己的先輩們,欺騙的還是自己。如若祖先真的有在天之靈,他們會驚呼墓前的陌生人:“這小子是誰,怎走到我的墓前虛情假意,難道我的子孫出事了,我竟然不知道?”當祖先明白這是子孫“代人掃墓”的鬧劇後,又該作何感想?
作為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後裔表達孝道、寄託哀思的莊重時節,容不得半點虛情假意,容不得流於形式的花架子,理應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真正的孝心無需表面化的禮節,需要的是一種緬懷的心理、一種對逝者的追思,這是“代人掃墓”難以取代的—這也許是它遇冷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