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仙美溪在蓮下鎮程洋岡虎丘山之北面,從營盤山到東里,全長約15里。由北宋哲宗年間鹽官李前率民工所鑿,從哲宗元祜(1086)元年至元符(1100)三年,歷時14年始鑿成此溪。溪寬150米至350米不等,在仙美村與後蔡村間排石取土,並在前溝與後溝之間挖一條長約3公里的河道,引韓江東溪之水注入仙美溪至獅山與韓江北溪下遊河段匯合水寨溪入海。
歷史源流
仙美溪原名山尾溪,據《澄海縣誌》 載:“山尾溪,距北十五里,宋以前未有此溪,哲宗間,鹽官李前始鑿程洋岡畔為溪,上通韓江,東去十五里,至神山會水寨溪入海。”這裡所載之“神山”實應為獅山,因神山在韓江東、西溪之間的上華鎮境內。(見圖)而澄海自宋代至今,其地勢除向海拓展外,陸上的地勢變化甚微,神山斷不可能由上華鎮移遷溪南鎮之境地。另據解放前刻在溪南鎮獅山石上之鹽官李前詠開鑿山尾溪詩可判定神山實為獅山之誤。
鑿溪開河易通津,神宇鹽亭又鼎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後來人。
此是鹽官李前詠山尾溪鑿成的詩,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溪開鑿的主要原因是漕運的需要。因為北宋時居於東里境內韓江北溪河畔的東隴埠有當時粵東最大的鹽亭一一小江鹽亭。(其餘兩大鹽亭招收、隆開的規模均次於小江鹽亭)當時潮州守官極為重視東隴埠,這裡曾設有小江巡檢司、小江驛站及水軍寨。此溪鑿成後,東隴埠的漕運不用先下韓江北溪入海,後再沿海進入韓江東溪或西溪而逆流溯上潮州,而可從仙美溪直接進入韓江主道而船運至潮州城。令鹽官李前始料不及的是,此溪尚有蓄水灌溉分流之作用。
縱觀古代潮汕開鑿之河道,該溪系粵東最大的古運河,對潮州的漕運、軍備及貿易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