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后[詩歌]

仙后[詩歌]

仙后(英語:The Faerie Queene),是英國詩人埃德曼·斯賓塞於1590年出版的史詩,由於其崇尚亞瑟王傳奇中的騎士精神,所以效仿亞瑟王傳奇的手法,寫下史詩中描述騎士霍理士(聖潔)與公主優娜(真理)一同對抗惡龍(邪惡)的故事。 《仙后》表達人文主義道德理想,歌頌冒險精神和征服的快樂、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基本信息

簡介

《仙后》(前3卷1590,後3卷1596)描寫仙后格羅麗婭娜派出12名騎士週遊天下,每一名騎士具有一種美德,首席騎士亞瑟王身兼12種美德,所以得到仙后的愛。

《仙后》採取中世紀常用的諷喻傳奇的形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部重要的宗教、政治史詩。詩人原定寫12章,只完成了6章和第7章的一部分,共約35000行,但是這部未完成的偉大史詩早已顯示出了萬丈光芒,像一座輝煌的殿堂屹立在歐洲文學的高峰之上。

主要內容

長詩以亞瑟王(King Authur)追求仙后格羅麗亞娜(Gloriana)為引子,青年王子亞瑟,在夢裡遇見仙后格羅麗亞娜(伊莉莎白一世的象徵,意為光輝),他醒來之後就去尋找她。而仙后格羅麗亞娜也正在天上舉行一年一度的12天宴會,每天派一名騎士到人間除暴安良,每一名騎士都代表一種品德和力量。而亞瑟王子和這些騎士每每相遇,共同戰妖魔、除怪獸,他的身上集中了騎士的所有美德,成為最高品德的化身。

各卷內容

第一卷:紅十字騎士的故事,紅十字騎士即聖·喬治與處女烏娜共同屠殺了圍攻烏娜父親城堡的毒龍,在詩中,烏娜是嚮導,代表真理,毒龍代表謬誤。

第二卷:居央騎士的故事,居央騎士探訪了財富之窟,捉住了女巫,在亞瑟王子的搭救下,共同救出了被囚禁七年的女王阿爾瑪,阿爾瑪代表的是人的靈魂。

第三卷:勃利托瑪女騎士的故事,這卷主要寫勃利托瑪如何解救被魔術師囚禁的阿摩雷特姐妹,勃利托瑪代表的是貞潔,而阿摩雷特姐妹代表了女性的美與妻子的忠貞,而魔術師則代表了不正當的愛。

第四卷:坎貝爾與特賴阿蒙的故事,本卷記敘了兩個人決鬥,雙方都受到傷害,最後言歸於好。更有趣的是他們兩個人竟分別娶了對方的妹妹為妻,兩個敵手成為友誼的代表。友誼在伊莉莎白時代是最受推崇的高尚情操。

第五卷:阿提加爾騎士的故事,代表正義的阿提加爾以自己正義的力量終於制裁了邪惡之徒。這裡影射了當時的若干歷史事件,如西班牙軍隊放棄信仰;蘇格蘭瑪麗女王受刑等等。

第六卷:卡利道騎士的故事,卡利道騎士代表的是禮貌,他降伏了代表“妒忌”與“詆毀”的怪獸,當卡利道發現怪獸在寺院惡意地侮辱教會,便追蹤到此,將怪獸繩之以法,但怪獸卻掙脫鐵鏈逃之夭夭,結果“妒忌”與“詆毀”至今仍恣意於世。

殘存的兩個章節是第七卷的一部分,描寫的是“無常”女神反抗天神,要求統治世界的權利,在這個殘篇里,詩人對於季節變化的描寫頗為精彩。

寓意

《仙后》這樣一部鴻篇巨著看起來卻像一部有趣的傳奇故事,很受青少年讀者的青睞。但是這部史詩顯然有它更豐富的內涵和思想,該詩作為諷喻傳奇,是有具體的象徵意義的。

一般說來,《仙后》的寓意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道德或哲學寓意,一方面是歷史或政治諷喻。

第一方面較為明確,易於理解;而第二方面則較為隱晦(這是文學自古以來難以擺脫的特性),但是有識之士則能心領神會。比如,仙后仙后格羅麗婭娜意為“榮耀”,象徵當權的女王伊莉莎白;“謊言(Duessa)”象徵羅馬天主教會和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暴君“大錯誤(Grantorto)”象徵西班牙天主教國王菲利浦,等等。

道德或哲學上的寓意顯然是詩人的主要意圖。想要真正體會出其中真意,最好不要刻意去理解或破譯它。理解這樣含義深刻的史詩最好心平氣和得像充滿童真的孩子一樣,去直接感受它。也就是說,事先要擺脫各種偏見、定勢。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一切舊的思想模式都在逐漸被新的力量摧毀。人類再也不相信舊的枷鎖和束縛了,但是新的一切還沒有被確立起來。斯賓塞便是藉助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極力追求愛與美的思想,形成了一種“新柏拉圖主義”。他試圖通過《仙后》來表達他對人類道德的重新設定。所以,要讀懂斯賓塞,必經首先學會忘記,忘記自己已經擁有的思想,從頭開始去探索人類的思想道德,以至於歷史政治。

寫作背景

1578年,斯賓塞成為伊莉莎白一世的寵臣萊斯特伯爵的侍從,並在伯爵家裡結識了伯爵外甥錫德尼,共同的志向和才華使他們走到一起,結成詩社。

1579年,斯賓塞開始著手寫《仙后》,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牧人月曆》,從此宣告了英國一流詩人的誕生。1580年,他被任命為愛爾蘭地方長官的秘書,他的大部分人生也是在這裡度過的。

1590年,《仙后》的頭三卷付梓問世,但除了因此得到每年50 磅的薪水外,他為伊莉莎白女王效忠的願望依然落空。1594年,斯賓塞結婚並生兒育女,《婚後曲》和《婚前曲》等相繼完成,《仙后》的後三卷也於1596年出版。不料1597年愛爾蘭的起義軍燒毀了他居住的城堡,他被迫逃回倫敦,兩年後在憂鬱中去世,由一個伯爵出資將斯賓塞葬在西敏寺教堂,長眠在喬叟的墓旁。

作者介紹

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1552年-1599年1月13日),英國著名桂冠詩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壇的偉大先驅之一,被後人稱為“詩人中的詩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史詩《仙后》,田園詩集《牧人月曆》,組詩《情詩小唱十四行詩集》、《婚前曲》、《祝婚曲》等。

在英國的文學史上,論威望,斯賓塞僅次於莎士比亞與彌爾頓,並享有“詩人畫家”、“詩人音樂家”以及“詩人中的詩人”等美稱。他所開創的“斯賓塞詩節”以及斯賓塞式十四行詩體為英語詩歌格律的創新和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英國詩人如拜倫、雪萊、濟慈等的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人物評價

斯賓塞早在1569年就翻譯過法國詩人杜倍雷的詩歌,並通過法文轉譯了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詩歌。他最早的詩作《牧人月曆》是仿照羅馬詩人維吉爾等古代牧歌寫成的。

斯賓塞的重要作品是《仙后》。他的詩用詞典麗、情感細膩、格律嚴謹、優美動聽,對後世的英國詩人,包括彌爾頓、馬洛、雪萊、濟慈等都有很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之為“詩人中的詩人”。

從思想內容說,斯賓塞既有人文主義者對生活的熱愛,也有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思想,還帶有清教徒的倫理宗教觀念和強烈的資產階級愛國情緒。他在詩歌形式方面一向樂於探索,在《仙后》詩里他找到一種適用於長詩的格律形式,被稱為“斯賓塞詩節”,拜倫、雪萊都沿用過。由於他技巧上用功夫,被後人稱為“詩人中的詩人”。無論在思想上、語言上、詩歌藝術上,斯賓塞對後世英國詩人(包括彌爾頓)有深遠的影響。他主要啟發了馬洛,使十音節詩行在無韻詩體裡臻於完美。他也影響了18世紀前期浪漫主義詩人湯姆遜、格雷以及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和濟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