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克巴·艾哈邁德大使是英國劍橋大學性別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也是劍大耶穌學院的訪問學者。同時也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所伊本·赫勒敦研究方面的講席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非本土資深研究員,安納波利斯的美國 海軍學院的客座教師,是該學院中東與伊斯蘭研究方面的首席傑出教授。曾在普林斯頓、哈佛和劍橋等大學任教,被BBC(英國廣播公司)譽為“當代伊斯蘭研究方面的世界頂級權威”。
曾向很多美國機構和組織就伊斯蘭和對外政策提供諮詢和建議。定期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 英國廣播公司(BBC), 福克斯(Fox)和半島電視台( Al-Jazeera)的採訪, 多次參加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歐普拉的談話節目,“每日秀”節目和尼克國際兒童頻道的節目。曾經擔任巴基斯坦駐英國和愛爾蘭大使。
著有十多部獲獎作品,包括《發現伊斯蘭》(BBC根據這部著作製作了六集電視記錄片《鮮活的伊斯蘭》)和廣受好評的《伊斯蘭之旅:全球化的危機》。新著《美國之旅:伊斯蘭的挑戰》(布魯金斯出版社,2010)被全幅製作成紀錄片《美國之旅》並獲得2011年的美國圖書獎。勞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懷舊系列“近120年來最具影響力學者作品再版”中他的兩部舊作獲得再版。2011年出版了一部詩集《懸》,最新作品《薊與雄蜂:美國的反恐戰如何變成了針對部落伊斯蘭的全球戰》將於2013年2月由布魯金斯出版社出版。
2011年,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大教堂聖奧爾本教堂舉行的紀念911事件十周年的主日禮拜上,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發表了宣教演說;2012年10月8日,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官邸蘭貝斯宮舉行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對話”會議上,在羅恩·威廉士博士的最後一場公眾活動上發表了主題演講。美國著名歷史學教授斯坦利·沃伯特稱艾哈邁德是“美國和全世界最偉大的伊斯蘭學者…沒有人像他這樣高瞻遠矚…他是現代伊斯蘭領袖中的達拉·西闊”(見2011年12月30日出版的Pakistan Link)。
序
梁文道
伊斯蘭五功,又叫做伊斯蘭五柱,這是每一個穆斯林都該遵循實踐基本的五項根本功德。比如說,你入門的時候要做一個信仰告白,宣布從今開始我是一個穆斯林了;然後你要每天禱告起碼五次;你要齋戒,齋月的時候嚴守齋戒一整個月;要賑濟,要出於慈善地施賑弱者。最後則是朝覲,每一個穆斯林一生之中最好能去聖地麥加朝聖一次。
我們看看每年麥加朝聖的盛況。大家想像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場面,全世界大概沒有第二個宗教會像穆斯林這樣子,一輩子起碼有一次要到他們的聖地去朝聖的。如此熱情,如此虔誠。尤其特別的地方呢是你會在那一天發現這真是一個普世的宗教,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國家的人,男男女女,全都以同一個身份齊聚麥加。那種天下一家的盛大場面真是令人感動。再看所有男性朝聖者,全部在這一刻穿上件白色的袍子,身上的手錶和錢包都得放到一邊,這表示他們在這一段時期裡面,要跟世俗的所有的階級所屬告別,所有表示日常身份地位的東西也都完全隔離開了。這一刻,他們唯一的身份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在真主面前,他們還原到了最謙卑的本份。
中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和眾多族群傳統構成的國家,伊斯蘭的傳入也已超逾千年;照理說,大家對伊斯蘭的基本要義和穆斯林的生活方式都不該陌生才是。可惜事實並非如此,主流社會但知每年農曆新年何時,卻少有人知道年度開齋日是哪一天;我們曉得虔誠穆斯林的熱情,卻不知其來源何處。要理解這個近在人人身邊的傳統,要理解穆斯林,這本《今日伊斯蘭》是一部絕佳指南。它的作者阿克巴·艾哈邁德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教授,既是一位穆斯林,有局內人的角度;同時也是國際學壇中研究伊斯蘭的權威,具備外部視野;他代表的是伊斯蘭學術世界裡面一把比較開放甚至帶點批判的聲音。歷年以來,在專業工作之外,他還很努力地想向西方世界以及我們所有非穆斯林信徒介紹伊斯蘭的本來面目,而且做得深入淺出。
這本書出自英國BBC(英國國家廣播協會)的一套電視記錄片“Discovering Islam”,乃是這套記錄片的文字結集,所以非常通俗易讀,涵蓋了幾乎我們所有人會想知道的伊斯蘭基本知識。一般西方人(以及一般漢人)可能會有的各種問題,你幾乎都能夠在裡面找到解答。例如穆斯林到底信仰什麼,為什麼今天好象出現了那么多圍繞著伊斯蘭的衝突,西方媒體如何偏頗地報導他們,歷史上的伊斯蘭又對人類文明奉獻過什麼功績,為什麼伊斯蘭婦女要蒙面紗蒙頭紗,伊斯蘭是不是特別歧視婦女....等等等等。這么多的難題,這本小書卻都照顧到了。
從一個外行的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拉近了當前主流思潮和古典信仰的距離。例如書中提到《古蘭經》里的一些話,它們真是非常的動人;比如它說《古蘭經》不斷強調:人類在大地上面必須要輕聲地行走,因為我們不是大地的主人,我們只是大地的佃農,我們只是暫居於此。我們從祖先繼承的這塊土地,當我們把它交給後人的時候,絕對不能夠讓它比祖先交給我們的時候更糟。這樣的一段話,豈不是很先鋒很前衛?完全契合了現代的環保思想,但又美得像詩一樣。
很多人以為伊斯蘭教排外,我小時候就常聽人說穆斯林會一手拿劍,另一手拿著《古蘭經》去傳教,十分霸道。但是阿克巴·艾哈邁德告訴我們,這並非事實。他以《古蘭經》和伊斯蘭早期歷史為證,指出伊斯蘭信仰不只對耶酥非常尊重,穆斯林社團對基督徒也是非常友善的。我們不要忘記先知穆罕默德早年就跟幾個基督信仰的神甫有很好的關係,其中一位甚至是第一個預言他是先知的人。《古蘭經》裡面就有這么一句話:如果將來你們有一天遇到逼害的時候,你們就去一個住著一些自稱基督徒的丿的地方,你們在那些地方將找到安全。你看這句話和今天一般人所想的差異,早期的穆斯林要是受到迫害,竟然是基督徒在容納他們,保護他們。
既然如此,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面總是有些圍繞著伊斯蘭的衝突呢?這裡頭當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很可能是我們並不了解伊斯蘭,西方世界的文化和媒體產業時常太過片面地呈現伊斯蘭印象,而這些產業又主宰了全世界的眼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已故的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幾乎在所有西方的電視節目和新聞圖片裡面都是凶神惡煞,真是一副瘋狂獨裁者的模樣。但是大家知道嗎?要是你去了伊朗,你會發現當地所見的霍梅尼照片總是慈眉善目,簡直就像兩個不一樣的人。大家甚至連霍梅尼為什麼會有那些么高的權威都不知道,他是什葉派傳統里的"阿亞圖拉——真主視限",乃是最高級別最高榮譽的教長。當時很多西方傳媒就在擔心,伊朗搞革命搞出這么一個神權政權出來,其他阿拉伯國家會不會跟著效仿呢?光是這個問題就顯示出大家的無知了。只有什葉派才會擁有這種地位的最高領袖,現在也只剩下他們才有這種政權神權合一的傳統。而在遜尼派主導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地,政權跟神學上面的最高解釋權是清楚分割開來的,所以那些地方也不太可能出現另一個霍梅尼。
更不必說現代西方的自我認知是如何地貶斥了伊斯蘭的影響,幾乎把自己的文明史說成是和伊斯蘭無關似的。《今日伊斯蘭》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便是西班牙著名的科多巴清真寺。西班牙也有清真寺?西班牙當然有清真寺。因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曾經在穆斯林的統治底下渡過了繁榮昌盛的五百年,而彼時西歐其它地區則顯得粗野不文。便說這座偉大的清真寺,穆斯林王朝在它旁邊建立了雄偉的城市跟真正國際化的大學,整個西歐的知識精英都想到這裡學習從穆斯林地區里開發出來的最先進科學,以及被他們自己遺忘和埋沒了的古典學問。當年其中一個跑到這裡留學的西歐學生,甚至成了後來的羅馬天主教教宗。相較於中世紀歐洲的狹隘,這時的伊斯蘭西班牙真是一片寬容的綠洲。可惜後來的天主教勢力趕走了穆斯林王朝之後,不只同時禁絕了伊斯蘭與曾經被伊斯蘭容許存在的猶太教,甚至也抹除了這五百年的記憶和痕跡。
不了解伊斯蘭和誤會穆斯林的,又何止於西方?難道漢人就不能在伊斯蘭里學到足以相互發明的寶藏嗎?伊斯蘭三大派之一的蘇非派,既是最具神秘主義色彩的一脈,也是一直令我好奇的精神傳統。且不說他們源自土耳其康雅的旋轉舞修行如何引人神往,就看聖人魯米以來的詩篇'公案',就夠動人心弦了。這本書里便有如此一則公案:一位大師正在關房修行,弟子來到門口敲門,想向大師報告自己的進展。於是房裡的大師便揚聲問道:是誰啊?弟子回答:是我。大師接著便說:回去,你還沒有得到知識。後來這個弟子又來敲門。大師又問:是誰啊?弟子說:是你。於是大師說:快進來吧,這裡面容不下兩個我。這種故事的精彩,其可堪咀嚼的深奧,豈不堪比中國禪宗的公案?
(修改自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節目文字紀錄)
內容簡介
作者阿克巴·艾哈邁德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穆斯林作家、學者之一,曾任巴基斯坦駐英國大使,現為英國、美國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授,長期致力於向西方社會表述伊斯蘭,被西方媒體譽為“當今世界伊斯蘭研究領域的權威”和“伊斯蘭文明大使”。本書為其代表作之一,暢銷歐美十餘年,曾獲洛杉磯時報非虛構類年度最佳圖書,為當代以少數民族穆斯林立場向多數主體民族介紹伊斯蘭的典範性讀本,它幾乎涉及了西方世界(和中國社會)所關心的關於伊斯蘭的所有層面(梁文道評語)。
與此書同名的紀錄片由英國BBC製作發行,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評論認為,就今日伊斯蘭的命題,這本書對於大眾閱讀的意義,很難找到第二本與之媲美,而在中文圖書界更是如此。期望這本書在國內也能成為正面表述伊斯蘭、增進宗教了解和社會寬容的典範性讀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問題的提出
第一節 伊斯蘭與西方
第二節 找到開啟穆斯林社會的鑰匙
第三節 對穆斯林的誤解
第四節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第二章 什麼是伊斯蘭
第一節 真主的使者:伊斯蘭的先知
第二節 真主的教誨:神聖古蘭經
第三節 伊斯蘭的分裂:遜尼派和什葉派
第四節 蘇非行知:穆斯林的普適道路
第三章 歷史的挑戰:穆斯林帝國與王朝
第一節 早期穆斯林歷史:偉大的阿拉伯王朝
第二節 穆斯林的西班牙:歐洲社會的理想模式
第三節 奧斯曼人(1300—1922)
第四節 薩法維王朝(1501—1722)
第五節 莫臥爾王朝(1526—1857)
第四章 不同世界的碰撞:伊斯林國家與西方現代性
第一節 現代土耳其的困境
第二節 伊朗對伊斯蘭的追求
第三節 印度與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建國
第四節 現代性問題:民主、家庭和身份認同
第五章 穆斯林少數民族
第一節 穆斯林少數民族的“問題”
第二節 穆斯林在西方
第三節 邊陲穆斯林:外赫布里底群島上的伊斯蘭
第四節 中亞的伊斯蘭
第五節 印度的穆斯林:一個尋找命運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