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風鎮

仁風鎮

仁風鎮位於濟陽縣東北角,東接惠民,北連商河,南與鄒平縣隔河相望,是四縣交界之地。轄區面積124平方公里,耕地11.7萬畝。國道二二О線穿境而過,境內仁鑫路、仁和路貫通南北,東西兩條主幹線曲王路、豐盛街與濟陽縣曲堤鎮相連。仁風鎮轄82個行政村,人口60729人,其中農業人口54613人,非農業人口6116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完成了三縱三橫街道開發。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建成了濟南銀星私營園和金鑫私營園。共完成上宅下店式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新型城鎮。1999年被市政府命名為“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名將薛仁貴征西時路過此地,當地百姓十分歡迎,薛仁貴見此地百姓善良淳樸熱情,仁義之風盛行。薛仁貴就將此地命名為仁風。宋代曾將仁風置為鎮,1944—1950年,仁風曾先後為三邊縣、楊忠縣、惠濟縣縣城,一直是周圍百里內的商貿重鎮。農曆每月的四、九逢集,集市興隆時可達二十多萬人,被稱為“黃河以北第一大集”。宋代曾將仁風置為鎮。1944-1950年,仁風曾先後為三邊縣、楊忠縣惠濟縣縣城,建國後仍為商河、濟陽、惠民三縣邊界大集鎮。仁風素有“鼓子秧歌之鄉”的美稱,以司坊、流河村為代表的“濟陽鼓子秧歌”表演隊曾多次到歐洲、亞洲各國訪問演出,受到廣泛讚譽。

自然狀況

仁風鎮經濟特產
地處黃泛衝擊平原,地形屬決口扇形地。土層深厚,質地以壤質潮土壤質鹽化潮土為主,土壤、水、氣候條件較協調,可耕性好。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種植業生產。位於濟陽縣東北部,北臨商河縣,東靠惠民縣,國道220線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公路密布成網,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經濟發展

近年來,仁風的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發展,GDP年均增長9.1%。 棉花加工業和地毯加工是仁風鎮民營經濟的兩大支柱,也是鎮黨委、政府著力發展的龍頭企業,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財政收入的兩個有效的途徑,現在棉花加工企業已達到5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按照2002—2020年的小城鎮建設規劃,以楞子陳棉花加工小區為中心的工業區已成為該鎮的工業中心。地毯加工業也是仁風的民營經濟的一大亮點,以海媚地毯廠為龍頭的地毯加工業已經初具規模。

主導產業

1、西瓜:面積已突破4萬畝,已形成大棚小蘭富硒西瓜、小拱棚京欣西瓜大田無籽西瓜的生產格局。小蘭富硒西瓜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仁風鎮也被授予“中國西瓜之鄉”的稱號。

2、棉花:仁風加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棉花的生產,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達到4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大亮點。

3、速生豐產林:現有片林林網、圍村林面積28000畝,林下穿種矮棵作物和小拱棚金針菇,實現了農業和林來的“雙贏”。

地方特產

1、富硒小蘭西瓜:仁風

仁風鎮仁風鎮
的富硒小蘭西瓜是一種具有保健性質的高品質瓜種,具有防癌、美容、保健等功能,該品種是2000年10月我鎮與省農科院聯合研製的新品種,並於2000年12月底首先在我鎮示範園進行了冬暖大棚種植試驗。2001年3月底西瓜上市後,受到了省市等有關單位和市場的好評,其含糖量遠遠超過了市場上一般西瓜品種,其含硒量達到17ug,充分滿足了人體對硒的需求,是標準的優質西瓜。2001年我鎮與省農科院又對該品種進行了改良,並於2001年12月在示範園小規模種植,2002年3月上市後,該西瓜品種無論在品質上,還是產量上都比原品種有了較大提高,並在市場上一炮走紅,市場供不應求。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在首屆齊魯美食節上被譽為“綠色美食”。
2、紅山楂:仁風的紅山楂也是一大特產,它用途廣泛,可以製作山楂糕、山楂餅,山楂核還有藥用功能。食用山楂可有開胃功效。
3、優質富士蘋果:仁風的紅富士蘋果色澤好,口感好,是饋贈親朋的佳品。

西瓜產業創新金字招牌促發展

政府幫扶

鎮政府一直把西瓜種植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為了讓民眾能夠認識到發展西瓜種植的重要性,通過“樹典型抓榜樣”的辦法,培養一批致富瓜農,然後讓致富瓜農以現身情況作為說明,帶動其他民眾種植西瓜,走共同致富的路子。

仁風鎮西瓜節
鎮政府對西瓜生產聘請專家進行全程指導,並且在農村大學堂成立西瓜種植培訓班,對各村的瓜農進行輪流培訓,現已培訓6期,培訓瓜農達上千人,提高了瓜農種植技術。在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成立西瓜生產服務小組,小組有6名技術人員組成,小組經常下鄉為瓜農進行現場服務,到瓜農的瓜棚中進行科學技術指導,解決瓜農在西瓜生產中碰到的技術性問題。

針對瓜農資金短缺的問題,鎮政府積極籌措資金,對瓜農進行各項資金幫扶,凡是瓜農新建一個高溫標準西瓜大棚,均有鎮政府發放10000元補助金。

對於資金缺口大的瓜農,鎮政府協調農信等金融單位,在農民貸款方面給予幫助,解決瓜農的困難,提高民眾西瓜種植的積極性。

對於西瓜銷售,鎮政府更是未雨綢繆,在西瓜上市之前,已經做好了西瓜銷售的宣傳工作。近年來,每年由鎮政府主辦的“濟陽縣仁風鎮西瓜文化節”開幕式都在濟南泉城廣場取得圓滿成功,通過召開西瓜節開幕式,聯繫省、市各家媒體,充分做好西瓜宣傳銷售的文章。並且在西瓜節期間,鎮政府開展“瓜王評比會”“吃西瓜比賽”“到瓜棚摘瓜”等活動,不斷提高仁風西瓜的知名度,把西瓜銷售做活。

合作社帶動

2007年9月份,仁風鎮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濟陽縣仁風鎮人豐西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西瓜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壯”的狀況,把西瓜生產中的散兵游勇組成正規軍,使西瓜生產向著基地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的方向前進,去年,該鎮在新設4處大棚西瓜示範園基礎上,又在西街、江家兩村新建精品西瓜示範園兩處,使輻射範圍進一步擴大,帶動周圍30多個村莊的西瓜種植業發展。

在日常的西瓜生產中,合作社大力推廣西瓜種植科技,強化瓜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造就一批懂種植技術、會西瓜管理的新型瓜農。合作社在西瓜生產上重點抓好“六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管理、統一富硒、和統一施用生物肥、統一銷售,確保西瓜的品質。

合作社降低了瓜農各方面的費用,使瓜農以較低的交易成本進入市場,以前江家村種植西瓜,農戶對於種子、塑膠薄膜等生產資料是單獨購買的,現在則是有合作社進行團購,既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增強仁風西瓜的市場競爭能力。

“仁風”牌西瓜2007年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2008年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在西瓜銷售中經常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衝擊,為更好的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發現假冒偽劣產品,由合作社出面維權,保護了瓜農的利益,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
瓜農用心

仁風鎮特產
通過政府的幫助和合作社的帶動,民眾認識到西瓜已經成為發家致富的“小金瓜”,民眾種植西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在西瓜的生產中,瓜農認識到科學種植西瓜的重要性,瓜農之間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的高潮,通過不斷的學習,瓜農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素質,掌握了科學種瓜的本領。在生產中,瓜農精耕細作,追求品質完美,從育苗到施肥到分叉都細心培植、用心呵護。在管理上實行規範化、標準化,按照有關技術規定進行操作,在操作中不打折扣,確保西瓜的優良品質。

經過近年來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該鎮西瓜種植面積達到4萬餘畝,其中高溫大棚西瓜20000畝,拱棚西瓜10000畝,大田西瓜10000畝,目前高溫大棚富硒精品西瓜已批量上市,拱棚大田西瓜預計5月下旬即可上市。

鼓子秧歌

仁風的鼓子秧歌聲震全國,享譽海外。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仁風鼓子秧歌歷史淵源。據考證,雛形於夏商,完善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分“快板”、“慢板”、“戲劇”三大流派,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秧歌套種上百種。“傘”、“鼓”、“棒”、“花”人物齊全,扮相俊秀,惟妙惟肖。在山東省及濟南市十四屆民間藝術匯演中,均獲最佳獎。“九一世界國際旅遊節”開幕式表演,令三十多個國家的外賓驚嘆。九三年,受中國文聯和文化部的派遣赴西歐德、法兩國進行文化交流,歷時月余,演出四十多場,引起轟動,被各大媒體譽為“民族舞蹈之經典”、“迷人的東方芭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